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词分虚实的做法古已有之。从古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看出,其虚词对应着现代九大词典中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部分动词。这种差异产生于古今划分虚实的标准不同。古代以有无实义为标准,而今天又加上了语法功能的标准。但是,两相比较,还是古人的划分法更加符合汉语的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2.
论《助字辨略》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助字辨略》是一部训诂专,这基于四点理由:一、研究对象是虚字的意义;二、运用的方法是训诂学上常用的;三、对书中的部分虚字分了类,但分类只是刘淇释义的一种方式;四、对涉及到的语法、修辞现象仅从意义的角度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3.
“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为诗”是中国人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后世论多认为始于中唐的韩愈。当笔认真考察了唐前中国诗歌发展史之后,却惊奇地发现:“以为诗”并非始于韩愈,而是始于早韩愈400年的陶渊明。所谓的“以为诗”,即以散的篇章结构、句法及其虚词、虚字入诗,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如散般的平实自如、天然入妙,能够更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而这一切在陶诗中都有鲜明具体的体现。“以为诗”的运用,使陶诗更为亲切、平和,贴近人心,一种如叙家常的真切动人由此而生,这与陶渊明的为人及其诗歌朴素自然的风格是极其协调一致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为诗”陶渊明是韩愈的老师。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语言文字思想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船山语言文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专著《说文广义》之中。其在论述汉字的假借、虚字的特色和演变、多音字的读音、词义引申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应正确认识王船山在语言学史上的贡献,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虚字说》是我国第一部以"虚字"命名的文言虚字专著,并首次全面运用"神情声气"理论研究虚词。《经传释词》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虚词专著。两书都采用了比较归纳法、上下文联系法和推究本义法,而《经传释词》运用的"因声求义"法与《虚字说》运用的"因声求气"法则彰显了两书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也体现了训诂学派与修辞学派不同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虚字活用是指一个词临时用作另一个词类,从而临时产生了新的意义,即具有了新的用法。虚字活用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词活用,二是其他虚词的活用。虚字活用非常复杂,所以解释虚字难度很大。具体的方法有:分析语境、结合上下文;多数虚词是由实词演化而来,因此,应首先辨清虚实;对虚词的了解和说明,必须结合句法进行分析;由于有些虚字活用是因与它类虚字通假而产生的,因此要结合古音韵;有些虚字是由于修辞手段的需要;所以考释虚字,必须结合辞例;必须钻研前人与时贤的关于虚词的专著  相似文献   
7.
《马氏通》虚字学说颇有多创意,在借鉴欧洲与继承传统方面都有所突破,把汉语虚词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马氏发现了汉语特有的助字,发现了汉语的“介字”和西语的不同;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训诂学虚字研究的成果,提出了虚字和实字明确的定义和分类标准,与传统的虚字作比较,有很大的开拓和进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方回论诗首先格律、倡拗体,在论及律诗对偶时,十分强调“变体”作用;其闪,重视虚字与用事;第三,强调诗法的“活”与“新”。方回的诗学、诗法理论虽瑕瑜互见,但也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方回诗学、诗法的着眼点在律诗;方回的有关论述,增进了我们宋诗风貌的了解,明白了宋人在诗歌技法的推陈出新方面所做的努力;方回诗法理论为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考大纲中常见的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用法主要是连缀词语、标志结构、表达语气等。但它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文言实词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同样的内容,由于改进了方法,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如何艺术地呈现教学内容,又不失纯正的语文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一、化抽象为具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