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6篇
科学研究   18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5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翻译是双语之间的一种转换活动。任何一个译者若只精通两种语言中的一种都不可能献给读者一件忠实的译品。在英汉互译中,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深厚的英语功底以及同样深厚的汉语功底。通过一些误译例句的分析可以看出,有大量的误译都是因译者驾驭双语的能力不高造成的。可见,提高汉语功底与提高英语功底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2.
尚杰 《网络传播》2006,(10):82-83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最近出版了新书《媒介与权势:谁掌管美国》,洋洋两大卷,将近百万字,详尽描述了一个世纪以来美国传媒业的发展历程。实际个案与讲故事的方式串通起来,少了很多理论书的枯燥,用事实说话,很令人信服。美国传媒业的经验,大可以为广大的中国同行所借鉴,这可能是这本书中文译本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杨宪益夫妇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云儿的小曲中表现出的不同翻译风格,指出因为措词、句式和节奏的不同处理,在表现原著效果方面两译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林纾的译本有两大特色——归化的语言、异化的思想。深谙中国人心理的林纾,巧妙地将异化的思想根植于归化的语言之中,既契合了接受主体的文化心理,又传播了进步的资产阶级新思想。本文拟从"多元系统理论"及"归化"、"异化"的概念入手,对林纾译本的两大特色进行深入剖析并探究其根源,旨在全面地看待林纾译本在中西文化碰撞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认识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是一出纯粹印度式的戏剧,它标志着古典梵剧的高度成熟。同时,对中国古代戏曲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文章以《沙恭达罗》的中文译本——卢前先生所译的《孔雀女》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译本的分析,简要探讨了印度古典戏剧对中国戏曲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分别翻译的《红楼梦》可谓二十世纪中国翻译史上的两部标志性作品.文章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了翻译目的对《红楼梦》译者的翻译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从文化、意识形态、译本的编排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译本在被揭穿之前是作为译本存在并得到目的文化认可的,有些伪译本在本国文化中风靡一时,甚至促进了文学样式的革新。伪译在某种程度上回应局域文化或文学缺失,受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念影响,有利于异质文化的合法传播。虽然它与真正意义的翻译毫不相干,也不可回避地成为翻译研究的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8.
吴艳  陈宁 《图书馆论坛》2023,(10):30-39
19世纪初以来,《陶说》《陶冶图说》《景德镇陶录》《饮流斋说瓷》《匋雅》《陶记》等中国陶瓷古籍被陆续翻译成日文,在日本掀起了学习中国陶瓷、研究中国陶瓷的风潮。上述日译本可以根据时代发展分为4个阶段类型,且每个阶段的日译本都有着独特背景,具备不同的版本特点。文章通过对背景以及版本特点的梳理,厘清19世纪以来中国陶瓷古籍日译本的发展历程,明确陶瓷古籍在日本传播的驱动因素,为中国陶瓷典籍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具体落实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中国《刑法》官方译本和美国《联邦法典》第十八主题"刑法与刑事诉讼"的前657条(篇幅基本和官方译本相当)制成对比语料库,从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小句性替代和方式状语替代等四个方面对官方译本和美国"刑法与刑事诉讼"进行比较,分析了两个立法文本在替代衔接手段使用方面的异同,旨在使译者对于立法语篇中的替代衔接手段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准确使用这种衔接手段,从而更为简洁、地道地传达原文。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李.弗罗斯特是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他的诗作以语言朴素、立意深邃而著称。短诗《金色从来不常驻》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典型的富有哲理的格律诗,表达了美好事物不长在的叹惋之情。这首诗最具特色的一点是语言和韵律结合之巧妙,这也是诗歌翻译的难点。三个中译本分别出自翻译界颇有威望的著名学者朱墨和翻译家曹明伦和方平之笔,而且各译本所用的译法不尽相同。对比研究这三个中译本在韵律节奏和措辞方面的翻译手段,旨在探讨英语格律诗汉译的策略,从而为诗歌翻译批评事业奉献一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