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1篇
科学研究   13篇
体育   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摘要基因科学的进展使人类得以在基因的层次上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通过基因技术对人类自身进行改造的美妙前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诱惑,然而由于生命本身的复杂性、科学方法本身的界限以及基因科学与技术本身还原论方法的缺陷,也使人类对自身的改造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  相似文献   
2.
传感器课程知识面广,内容多且更新快,理论性和应用性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为了提高传感器教学效果,从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哲学观点,并以Pt100传感器温控系统为例,用整体论方法分析温控系统组成及传感器在测控系统中的作用;用还原论方法分析传感器测量部分和温度控制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使用Proteus软件模拟仿真温控系统。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传感器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性科学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涌现性等是复杂性科学方法论的具体特征.复杂性科学在对还原论进行批判和超越、对整体论进行追求和超越的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特有的方法论--融贯论.  相似文献   
4.
体育运动的生命和意识属性决定了运动科学研究不能脱离整体水平,而生命科学的核心研究范式“还原论”把运动科学引入分子水平之后,缺乏充分明确的逻辑路径返回整体水平。运动科学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不可能实现人们对体育运动生命和意识属性的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5.
还原论与反还原论是生物学与物理学关系的两个长期纷争的对立面,这种对立逐渐地趋向了一致性。本文阐述了两者的分歧,分析了它们共同的哲学基础,提出具有更大解释能力的“规范论”,并简述了它的特点、层次  相似文献   
6.
西方哲学世界观在本质上是"灵"、"肉"分裂,因而是二元论的.与这种世界观相对应,西方哲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始终在"彼"与"此"的二极间左右摇摆,呈现为诸多稳定的思维原则以及与此有直接相关的若干思维偏向.本文的分析论述即由此入手.  相似文献   
7.
李国荣  张建华 《科教文汇》2021,(10):105-107
中医思维有别于西医思维,中医强调通过身体力行进行感悟的直觉思维,关注的是整体。中医药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培育中医思维,有利于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生命系统复杂性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还原论的机械生命观。这种观点认为,一切生命活动都可以还原为物理、化学反应;生命并不复杂,只是认识的层次问题。但是,按照这一理念来理解生命,却遇到了许多不能解释的困惑。“当我们把一个生命系统剖分成各个部分时,我们所研究的不过是一死物而已。  相似文献   
9.
戴蒙德(1975)提出群落聚集整体论-决定论,得到其他生态学家支持(1977—1979),同时也受到以森博洛夫为首的群落聚集还原论-随机论质疑(1978—1980),认为前者是错误的,应采取"零假说-证伪原则"来展开认识。这一观点受到整体论者的批判(1980—1983),指出构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零假说"是不可能的,康纳-森博洛夫程序存在缺陷,应改进"零模型"以获得实在性认识。随后,康纳和森博洛夫(1983)做出回应,并走向精致的证伪主义,进一步完善"零假说-证伪原则"。随着争论的延续,对立双方(1984)都弱化了先前论点,认为完全的整体论-决定论与还原论-随机论并不可取,"零假说"可用,值得争论的是贯彻的技术细节。新世纪后(2009—2015)复兴的争论朝向这点。  相似文献   
10.
自然主义伦理学内部有还原论与非还原论两个派别。以哈曼为代表的还原论和以斯德津为代表的非还原论展开了持久的争论,针对道德性质的解释力、道德副现象论等问题进行辩驳。这两个流派都是自然主义伦理学中极为重要的分支,因此对双方理论的探讨有利于深化学界自然主义伦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