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刊讯近日,一本名为《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的畅销书攀升至各大图书排行榜,该书以小说的形式,讲述谋略家、兵法家、纵横家、阴阳家、道家共同的祖师爷——鬼谷子布局天下的辉煌传奇。鬼谷子,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符号"。苏秦、张仪、孙膑、庞涓、邹忌、李斯、毛遂、司马错等,凡是在战国时期呼风唤雨的名字,几乎都拜于鬼谷子门下。作者寒川子,潜心5年,中途又六易其稿,可谓呕心沥血,终于将鬼谷子这个千古奇人还原在读者眼前。《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文笔扎实,结构严谨,故事生动,豆瓣评分高达  相似文献   
2.
“时”作为一个特殊时间概念,其产生与阴阳家关系密切,在道家它也成为一个重要概念。在这两家思想中,“时”本具浓厚的自然命定论色彩。儒家接受了“时”概念,但努力排除其命定论因素,强调人的主体能动精神,以彰显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文道德理性,从而形成中国文化传统中君子自强不息的积极人格自觉。  相似文献   
3.
黄常是先秦战国诸子百家的重要话题.结合《汉书·艺文志》所载与黄帝有关的著述以及先秦传世文献及相关出土文献来看,黄帝在先秦诸子笔下的形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从诸子在古史传说基础上对黄帝的加工、改造及依托的内容可以看出,各家各派之中,阴阳家、道家黄老派、教术和方技家的黄帝理论最为丰富和系统.  相似文献   
4.
《吕氏春秋·应同》保存了稷下学者邹衍的五德终始思想。对《吕氏春秋·应同》篇中为何仍作"代火者必将水",顾颉刚猜测:"《吕氏春秋》钞录《邹子终始》之文,未加润色";与《吕氏春秋》编撰时代人们的"天子"观念有关。顾颉刚的第一个猜测是合理的,《吕氏春秋》保留了邹衍五德终始思想的原貌,而李善《文选》注对邹衍五德终始思想的理解存在误差。顾颉刚的另一个猜测则有欠妥当。基于对顾颉刚"两个猜测"的考察,可见他认为邹衍的学术思想对《吕氏春秋》的编撰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阴阳五行思想产生于西周,至战国晚期形成学派。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将五行相胜说运用于医学领域,从而使中医摆脱了神学迷信的束缚,促进了中医理论框架的建立和中医知识的系统化。  相似文献   
6.
《管子》混先秦诸子典籍中颇有份量的一部。郭沫若先生认为“《管子》书乃战国秦汉时代文字之总汇,其中多有关哲学史、经济学说史之资料。道家之言、儒家者言、法家者言、名家者言、阴阳家者言、农家者言、轻重家者言,杂盛于一篮……”张岱年先生则更为直接地指出:“《管子》基本上是一部综合性的系统性的著作,具有自己的中心观点。这中心观点就是法教统一,或者说兼重法教。”迄今为止,“管子学”已经遍及哲学、经济、政治、法学、教育、军事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近期由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乐爱国先生的《管子的科技思想》是从科技思想的角度对《管子》做出研究的—部力作。  相似文献   
7.
本不同意秦代独用法家思想的传统观点,证明秦代除用法家思想外,还杂用了阴阳家、墨家、儒家、道家、神仙家等学说,因而具有综合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2005年第十期《咬文嚼字》刊登过卢进峰先生的《何谓“金秋”》一文。卢文提出:“古代阴阳家还用五行中的木、火、金、水主管四季中的一季,四方中的一方。木主管东方和春季,火主管南方和夏季,金主管西方和秋季,水主管北方和冬季。土主管中央,并且扶助木、火、金、水。可见‘金’即秋季,‘金秋’是一个表并列关系的联合词组,  相似文献   
9.
阴阳家的哲学可称为"顺天应时"之学。基于阴阳家对"天"、"时"与众不同的理解,其"顺天应时"的哲学表现出重经验、重自然规律、重实际、有节奏限度等特色,在当时别具一格。我们认为阴阳家"顺天应时"之学的这些特点恰恰与齐学是相通的,具有浓厚的齐学色彩。  相似文献   
10.
《管子》这部书,是战国时期齐文化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文献。该书今存76篇,内容涉及法家、道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农家、儒家等流派的思想。其中《心术》上、下与《白心》、《内韭》等4篇哲学论文,自成体系、观点大体相同,代表战国时代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