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甘蛰仙是二十世纪初期研究成果卓越的重要学者,而迄今国内学术界对甘蛰仙仍处在“零研究”状态。对于甘蛰仙其人,有以林纾为代表的揄扬派和以周作人为代表的揶揄派两种观点,揄扬派称美其才学,揶揄派贬抑其人品。甘蛰仙的《中国之托尔斯泰》是二十世纪早期的陶学专著,文章将陶渊明与托尔斯泰置于东西方双重文化视野中加以审视研究,其比较文化学研究的方法是陶学史的新开创,其诸多研究成果在陶学史上都是新建树。  相似文献   
2.
刘小兵 《天中学刊》2013,28(1):83-85
2012年9月21日-23日,“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在黄淮学院召开,国内外近40名学者参加会议,提交学术论文33篇.会议论文研讨的内容涉及陶学历史、诗文意蕴、哲学思想、文史考辨、传承影响、域外陶学6个方面.陶学研究新老接力的学术梯队已基本形成,研究领域呈持续拓展之势,学术视野愈见开阔,方法思路日趋多元.  相似文献   
3.
世纪回眸:陶学的由来和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优民 《九江师专学报》1997,16(3):29-33,39
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学者运用不同的理论工具、思维角度和文艺观念,研究陶渊明的思想和艺术,努力将陶渊明的智慧和创造溶进现代文明,具有科学形态的陶渊明研究逐渐定型,直至发展成为一项专门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分支学科--陶学。本文就陶学的由来和走向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笔者全面回顾与总结二十世纪中国陶渊明研究的经验与贡献,认为:二十年代梁启超以综合研究陶渊明、系统而科学地评论陶渊明的尝试,成为本世纪陶渊明研究的第一次大开拓。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历来论者稀少,近世亦复寥寥可数,语焉不祥,实则其美学观在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发展的链条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对陶渊明美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作出评述。  相似文献   
6.
2011年初,宿迁市宿豫区教育局为了进一步整合区域间的教育资源,促进校际之间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教育科研、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互补共享,推动基础教育的均衡、持续、和谐发展,成立了10个以优质校为领衔学校、周边乡镇中心小学作为成员学校的基础教育发展共同体。由于我校(宿迁市宿豫区蔡集中心小学)是省实验学校,所以也有幸成为了领衔学校之一。近年来,我校在"师陶学陶"工作中开展了一系列活  相似文献   
7.
吴云教授是一位著名的陶渊明研究专家。吴先生不仅自己的研陶成果丰硕,还对他人研陶热情倾注心力。本文对吴云陶学评论的特点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已故著名学者王瑶先生的陶渊明研究,特别是由他编注的《陶渊明集》的卓著成就,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和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钟优民 《天中学刊》2013,28(1):74-77
近30年来陶学勃兴与繁盛主要体现在陶学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品位日益提升、思维模式加速调整、方法革新日趋自觉、学术讨论蓬勃兴起、媒体推动颇见成效、新潮汹涌云蒸霞蔚、新论新著层现叠出等方面.但同时应警惕陶学泡沫的泛滥,避免简单重复与疏忽失误,注重学术梯队的接力传承,以促进陶学研究的持续繁荣.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