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86篇
科学研究   3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新的探讨,并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单元设计,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对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以平安县明代烽火台为主,论证了平安县明代烽火台的类型、建筑形制、烽火台的功能等,总结了平安县明代烽火台的特征,对研究我国的筑城发展史,以及古代的战防思想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谈《应用光学》教学的改进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学>是光电信息工程的专业基础课,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这四个方面论述了<应用光学>教学的改进方法.实践证明,这几方面的改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有效果的.  相似文献   
4.
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教学实现与母校及其他重点名校的差异性发展,是促进独立学院培养建筑设计特色人才的有益实践。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建筑学专业在人才特色培养中应准确定位地域文化特色,并使之与建筑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重视本土人文素质教育,立足高校所在区域———广州市花都区,不断发掘和传承花都本土建筑特色,汲取岭南传统文化精华,大力开展本土化、应用型、实践性建筑设计专业教学,开拓独立学院建筑专业教学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运用全量子理论研究单模光场与双运动原子相互作用系统的原子布居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原子布居数振荡的频率随原子运动速度和光子数的增大而增大,振幅随原子运动速度和光子数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内外教育专家已开始把数值模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实践证明,数值模拟仿真是进行试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基于高职土建类《建筑结构》课程的试验教学存在的受试验条件和招生规模的限制、制约学生动手和思维创造能力等问题,将数值模拟仿真试验技术引入到《建筑结构》课程中的试验教学改革的方法,通过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和斜截面破坏的仿真案例实践分析,验证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7.
人本建筑理念在我国建筑设计中历史悠久,通过对人本建筑思想产生的过程,强调建筑设计中应遵循整体性原则、生态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社会性原则、地域性原则,提出了住区环境中绿化、道路、水景、小品及铺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
分析和讨论了光波在一般斜入射条件下光栅平面内的相位分布,通过理论分析及数学推导,得到一般斜入射条件下光栅的光栅方程。这个光栅方程不仅可以解释常见《光学》课程理论与实验教科书中光波在垂直入射以及特殊斜入射条件下透过光栅时的衍射现象,也可以解释光波在一般斜入射条件下透过光栅时的所有衍射现象,是对常见《光学》理论和实验教科书中平面光栅衍射理论及实验原理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圣本尼迪克教堂是世界著名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第一个获得国际名望的建筑作品。圣本尼迪克教堂的双纽线平面清晰、简洁,结构与构造自然、真实,光线与氛围神秘、诗意,展现出他在简练、真实和朴素中表达建筑美的设计思想与态度。这种设计思想与态度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  相似文献   
10.
《Research Policy》2019,48(8):103696
Digital-technology usage in dynamic and complex work practices is a core phenomenon in innovation research. There are, however, few detailed analyses of how people organize the use of digital tools in their work practices. We aim to offer more insight into how individual actors use digital technology, how these actors organize its use in collectives, and how they organize their work with that of other actors in order to realize collective-level goals. We implemented a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based on interviews in architectural firms complemented with observations and archival data. By analyzing interactions of multiple individual actors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we found that actors organize usage in collectives through activities that we call configuring-in-use and reflecting; and that they combine these two organizational activities in order to realize collective-level goals. We identify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organizational activities as configurational usage. We contribute to literature on the usage of pervasive digital technology by providing a detaile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organized usage of digital technology. Furthermore, we refine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configurational usage, improving understanding of core processes of digital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