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41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458篇
教育   40573篇
科学研究   8240篇
各国文化   53篇
体育   4530篇
综合类   1830篇
文化理论   216篇
信息传播   4068篇
  2024年   182篇
  2023年   909篇
  2022年   650篇
  2021年   817篇
  2020年   862篇
  2019年   822篇
  2018年   474篇
  2017年   753篇
  2016年   1071篇
  2015年   2015篇
  2014年   4454篇
  2013年   3258篇
  2012年   3697篇
  2011年   4028篇
  2010年   3753篇
  2009年   3642篇
  2008年   4305篇
  2007年   3410篇
  2006年   2636篇
  2005年   2703篇
  2004年   3286篇
  2003年   2939篇
  2002年   2185篇
  2001年   1706篇
  2000年   1877篇
  1999年   630篇
  1998年   412篇
  1997年   350篇
  1996年   381篇
  1995年   296篇
  1994年   254篇
  1993年   191篇
  1992年   155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163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吴媚 《江苏教育》2023,(44):80-8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笔者认为,学生要做到加深理解,必须通过熟读,读透语言,体味具象,洞察意蕴。传统“朱子读书法”囊括了计划、熟读、思考、力行的整个阅读过程。其中,熟读是指细读、精读、逐字逐句读。小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自控力弱,相同文本的“反复朗读”往往有口无心,阅读教学亦忌机械重复。因此,教师要在传统熟读法的基础上,取其精髓,探索适合儿童心智特点与思维水平的熟读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灰色预测法可有效处理情报研究中广泛存在的小样本数据,通过对灰色预测法在情报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灰色预测法在情报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通过综述情报研究中涉及灰色预测法的相关文献,从数据选取、模型构建和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对情报研究中灰色预测法的应用进行概述,总结当前情报研究中灰色预测法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结果/结论] 在方法应用上,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数列灰预测,且模型集中在单变量灰色预测模型,根据预测对象不同,灰色预测法已经在包括期刊分析、图书馆运行管理、热点主题分析及科研机构评价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未来可根据预测对象特点及研究目标尝试不同的灰色预测方法,扩宽灰色预测法在其他方面的情报研究问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4.
5.
6.
钟道隆先生发明的逆向英语学习法包括“听写说背想”五个方面。从听入手,然后听写,跟读,背诵到总结提高。这个方法能帮我们切实提高英语水平和考试成绩。该文主要探讨如何用逆向英语学习法提高听力考试成绩。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在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应渗透解决问题方法的简化、优化思想。有些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可以化繁为简;利用画图法、假设法、比例的知识和发现规律去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9.
《新闻界》2019,(6):10-16
5G技术是一项注定要改变世界、改变传播领域的边界、基点、要素、结构及其机制与规律的革命性技术。本文探讨了5G等新技术所引发的媒介范式的革命,考察了算法作为一种新媒介的特性,进而分析了今天的互联网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强调必须用复杂性范式去认识和把握,而制度性的包容和必要的自由度是未来传媒发展的社会保障。文章以"微版权"的创新为例,强调互联网的"微革命"时代要求我们善于进行一系列的"微创新"。文章提出,解决新技术形式所造成的"信息茧房"效应的关键,不是对某个内容推送的个体提出过分的要求,而是重在完善社会信息供给侧的结构性多元与丰富。文章最后指出,传播学科未来发展的不二法门是建立在跨领域基础上的学科交叉与研究协同。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