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互联网成瘾与心理防御机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DSQ(防御方式问卷)和KimberlyYoung互联网成瘾的八项指标,通过对97名互联网使用者直接发放问卷和发送电子邮件两种方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互联网成瘾者占互联网使用者的16.52%,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2.75岁,其中以男性居多。(2)25种心理防御方式中,互联网成瘾者在幻想、期望、掩饰、升华、解除等心理防御方式上得分较高,正常使用者在期望、压抑、升华、掩饰、解除等心理防御方式上得分较高;与正常使用者相比,互联网成瘾者更多地使用被动攻击、抱怨、幻想、退缩、理想化、消耗倾向、掩饰等防御方式,而较少使用否认的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2.
吸毒串联模式认为,吸毒起源于社会适应不良特质。为进一步探讨社会行为自我监控跟适应不良有关,该研究对686名吸毒人员和269名非吸毒人员施测了单维度自我监控量表和三维度自我监控量表。结果发现,吸毒人员与非吸毒人员在单维度自我监控量表上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三维度自我监控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他人导向和自我导向子量表上,吸毒人员得分要显著高于非吸毒人员,但在高自我监控量表上得分要明显低于非吸毒人员。该结果说明吸毒跟社会行为自我监控有关;同时证明个体与社会关系建构成三个维度,比区分为一个维度的两极更有效。  相似文献   
3.
摘要:为构建我国第一套针对戒毒人员的体质测评标准,以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为样本,采用实验与数据分析方法,揭示《国民体质测定标准(2014)》在戒毒人员体质测评中的局限性,指出风险源辨识在戒毒人员针对性测评标准构建中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基于由外部风险源确定测评指标、由内部风险源确定测试项目权重和评分常模的逻辑,通过戒毒人员与普通国民的体质数据比较,确定戒毒人员体质健康外部风险源为心肺适能、肌力适能、肌耐力适能、神经适能,形成测评指标;通过实验和自编去量纲差异度算法,确定构成内部风险源的各测试项目及权重(男/女)为6 min步行测试(0.167)、握力(0.067/0.246)、纵跳(0.154/0.186)、俯卧撑(男)(0.248)、1 min仰卧起坐(女)(0.063)、选择反应时(0.086/0.211)、闭眼单脚站立(0.278/0.126),通过地域性因素分析、年龄与性别交互效应因素分析,确定不同性别、年龄戒毒人员的具体评分常模,形成完整的我国戒毒人员体质测评标准,为戒毒人员各类运动干预研究的开展提供科学化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青少年吸毒现象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吸毒现象是社会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内外因素两方面分析当前青少年吸毒的原因,提出了预防青少年吸毒的几个原则,以及对已经吸毒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 1998年 7月~ 2 0 0 1年 5月我院收治的 10 1例海洛因依赖者戒断期的戒断症状。从护理学角度分析临床资料 ,认为海洛因依赖者戒断期出现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或体征 ,给护理工作造成困难。为此本文提出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并指出戒毒护理人员应注意提高自己的护理经验、素质、综合判断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6.
吸毒者孤独感与自尊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编背景资料问卷、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和自尊量表,以293例吸毒人员为调查对象,探究吸毒者孤独感水平和自尊水平。结果表明:(1)不同吸毒次数者在感情孤独上没有显著差异,在社会孤独上差异显著;(2)婚姻与年龄、月收入分别在吸毒者的感情孤独和社会孤独上差异显著,工作的满意度影响感情孤独和社会孤独;(3)吸毒者的自尊水平比正常人群明显偏低;(4)吸毒者的自尊水平与社会孤独显著性相关,与感情孤独相关不显著,感情孤独与社会孤独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对吸食不同种类毒品的女性强制戒毒人员的情绪和体适能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干预,旨在探析中等强度运动干预对吸食不同种类毒品的女性强戒人员的干预成效,为女性生理戒毒期康复手段的选取和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以68名女性强戒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吸食传统毒品的35名,吸食新型毒品的33名。按照吸食毒品的种类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按事先制定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干预方案,对这两组进行相同的12周运动干预,每周3次,每次80分钟。结果:12周运动干预后,传统组与新型组TMD得分的时间主效应无显著变化(F=2.898,P=0.62),未发现TMD得分的测试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F=0.716,P=0.492);传统组与新型组在心肺耐力势能、身体成分、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势能、平衡性及反应时等方面时间主效应均显著(F=17.380、28.361、8.235、4.172、6.109、15.092、4.941、5.532,P<0.01)。结论:12周中等强度的运动干预对吸食不同种类毒品的女性强戒人员的情绪和体适能改善均有成效且成效相近,该方法可以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戒毒人员与普通人群的交往焦虑状况进行对照分折与考察。研究显示,吸毒严重损害了个体的社会心理层面,对戒毒人员的交往焦虑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在从民族、性gU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1、针对戒毒人员的整个心理环境进行心理矫治;2、营造轻松、平和的戒毒环境;3、重视戒毒人员认识与理解能力的提高;4、注意女性在交往焦虑方面的特殊性;5、重视对少数民族戒毒人员的教育和民族地区禁毒宣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规律性有氧运动对女性毒品成瘾者身体成分的影响,旨在为更好地开展毒品成瘾者运动戒毒提供依据。方法:从云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招募了110名生理脱毒期毒品依赖者,根据纳入标准,按照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每3次/周、20min/次,为期8周的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对照组进行正常的教育戒治和一般的体力活动,实验结束后采用清华同方体测仪(BCA-1C)对实验前、后的身体成分进行测试,同时完成人口学调查问卷,并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其中传统海洛因组52人(47.3%)、新型毒品组43人(39.1%)、混合组15人(13.6%);递增负荷强度训练实验组训练前、后的BMI、去脂体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基础代谢率、体脂百分比、腰臀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训练前、后的去脂体重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体成分指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递增负荷训练对传统毒品、新型毒品、混合毒品使用依赖者的BM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22,P=0.014<0.05),吸食的方式、年限2个指标对递增负荷训练前后毒品依赖者的BMI均有影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33,P=0.024<0.05;F=5.493,P=0.035<0.05);而受教育情况、婚姻状况、户口情况在递增负荷训练前后对毒品依赖者的BMI的影响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F=2.342,P=0.364;F=1.340,P=0.267;t=0.966,P=0.328)。结论:递增负荷训练可以改善毒品依赖者的身体成分,为科学化运动戒毒提供实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Street ‘doctory’ is a form of peer-based medical care performed in street settings among a group of heroin addicts in Yamuna Bazaar, New Delhi. Using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is study describes three components of the practice, and suggests that each contained peer learning processes. First, participants conducted procedures such as injections and wound care that involved apprenticeship relationships in which ‘novices’ learned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participation with ‘experts’. Second, addicts participated in illness discussions in which they co-constructed meanings about the causes, symptoms and remedies of prevalent diseases. Third, individuals engaged in health consultancy for peers who were sick which involved synthesising, interpreting and communicating concepts and experiences through meaningful units of advic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se practices may be theorised as instances of situated learning involv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meaning negotiation and learning through teaching. These learning patterns represent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ing culturally tuned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s that engage and impact the particip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