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34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十几年来坚持对卡尔.马克思哲学给予了“以人为本”的“实践人本主义”的解释,受到了诸多同仁的批评。该文综述了我国50多年来哲学界中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遭际,并答复了诸位同仁的批评,最后坦白了自己是怎样从“以人为本”的“实践人本论”到“以心为体”的“实践心本论”,承认了自己犯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可能错识。  相似文献   
2.
3.
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20世纪90年代关于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集中于探讨伦理正义主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在政治哲学视野中从政治价值问题、政治正当性问题等角度对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进行了探究,还有学者从经典著作的阐释入手归纳其思想主题和实质。梳理学者们从不同路径研究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观点成果,探索其研究框架,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之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20世纪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其要旨是指出自公元前6世纪起,约120年的时期内,世界出现了五位知识巨人,他们坚信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力量能战胜贪心,战胜邪恶,能促进世界的进步,开启全球精神生活的新的里程。  相似文献   
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含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它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英法德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理论;马克思《手稿》中和谐社会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和谐状况及其根源的揭示;和谐社会———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其当代价值在于:首先,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其次,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最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社会矛盾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卡尔.马克思自由发展理念,认为马克思倡导的是发展应关注人的自由度——能力的拓展,而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价值核心进行了新定位,形成了新的发展理念,提出了维系发展的新意蕴,是对卡尔.马克思自由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在重新审视卡尔.马克思自由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卡尔.马克思自由发展理念将对人们认识科学与价值、科学发展与公平正义的关系问题及科学评价发展的问题带来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进入20世纪以后,反乌托邦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卡尔·波普尔对乌托邦思想的批判尤其激烈.他认为:乌托邦工程的哲学基础和立足点是站不住脚的"本质主义",它蕴涵着通往极权主义的危险因素.卡尔·波普尔对乌托邦思想的批判存在诸多问题,他对乌托邦思想也存在一些误会.事实上,卡尔·波普尔仅仅是对极权主义进行批判而已,它并不能构成人们去反对乌托邦的充分理由.甚至,在他的思想里,依然存有着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8.
悲剧理论是雅斯贝尔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生存哲学的视角对“临界境况”中人的生存悲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阐明了悲剧与“生存”、“密码”、“真理”之间的内在关联。他认为悲剧是生存的基本底色,悲剧诞生于悲剧主人公追寻真理的失败,从而把悲剧艺术阐释为领悟“大全”的重要“密码”。其悲剧理论综合地继承成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文本阐释和尼采等人的生存论分析,具有独特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9.
面对当代高技术社会的伦理困境,当代技术伦理导向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研究。作为一种系统的整体论,其技术伦理思想分为技术伦理的社会制度环境、组织制度条件和技术主体道德三个方面,并以技术史和工艺学实证研究为基础,为现代技术伦理的社会、技术和人的协同发展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马克思哲学的高度解读"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催生各种"拜物教",导致道德滑坡;官商勾结;"以物为本"的"拜物教唯物主义"的经济增长战略,是我国生态破坏的哲学思想根源."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纠偏,践行这一发展观就是把人当作目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把人的"精神力量"视为人的"内在本质",并把人的"实践力量"视为人的"外在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