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WISA环境平台具有探究可视化、探究合作化和探究终身化的特征,其案例设计以知识整合学习为目标、以驱动性问题为核心,以探究地图引领学生探究.从WISE项目的发展可以获得这样一些启示:基于网络的探究教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网络的探究教学着重于知识整合,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从甲骨文、竹简到泥字、雕版印刷再到影视教学和当下的互联网学习,无疑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甚至文化传播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学习者数量、学习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学习的认识与理解等等,均与技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无时无刻、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开展学习活动的技术情境,我们的课程、课堂和学校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所以对于技术支持的教与学的探讨在目前乃至今后的一段时间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图情教育的新尝试——WIS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科学教育联盟是一种由多个图书情报院校共同合作实现的网络教育模式。它通过课程共享的方式加强图书情报领域内学生、教师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师资、信息资源的共享。论文简要介绍其建立和发展状况、内涵和特征、质量模型,并指出WISE对我国图书情报学发展网络教育的四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学习是伴随着教育改革而产生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条件下,研究性学习的广泛开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资源不足、探究活动受时空限制等,网络的普及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首先介绍了由美国伯克利大学研发的科学探究平台WISE(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环境)的特色,在此基础上与我国研究性学习平台就项目开发、探究活动支持、教学评价和反馈支持以及平台开放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在相关理论的支持下,提出了我国研究性学习建设的相应启示:项目设计要体现支架淡出策略,工具开发要重视促进知识建构和评价反馈,项目开发要实现"优秀项目+二次开发".  相似文献   
5.
界定科研团队的概念,并选取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作为科研团队的样本,通过构建多值矩阵、合作网络图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样本进行科研团队合作紧密度的分析。在分析当中使用网络结构、网络密度、凝聚力指数、派系分析、中心性分析这5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科研团队样本内部合作紧密度的情况。从分析的结果来看,这5类指标能够比较好地反映科研团队合作紧密度的情况;利用这些指标分析,归纳出一个具有高度合作紧密度的科研团队在其内部合作网络中所应具有的一些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刘则渊是知识计量学的主要开创者。自1998年以来,他在知识计量学的概念内涵、方法范式、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学术贡献。以刘则渊为切入点,通过对他的学术贡献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他和他的团队在知识计量学研究中的学术工作。同时以点带面,展现我国知识计量学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和态势,为我国知识计量学的发展提供研判依据。  相似文献   
7.
Although researchers call for inquiry learning in science, science assessments rarely capture the impact of inquiry instruction.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ssessments designed to measure middle-school students’ progress in gaining integrated understanding of energy while studying an inquiry-oriented curriculum. The assessment development was guided by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framework. Over 2 years of implementation, more than 4,000 students from 4 school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including a cross-sectional and a longitudinal cohort. Results from item response modeling analyses revealed that: (a) the assessments demonstrated satisfactory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in terms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b) both the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cohorts made progress on integrating their understanding energy concepts; and (c) among many factors (e.g. gender, grade, school, and home language) associated with students’ science performance, unit implementation was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