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2篇
教育   220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汪曾祺的小说写得极富意境,一直以来,前人多从叙事学、文体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分析其代表作《受戒》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2.
"东西"由短语词化而来。"东"、"西"的"坐标"引领作用是"东西"词化的前提条件。现代常用"东西"之来源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方位名词"东"、"西"句法功能因句法结构"东西X"中"X"的省略而造成的由指称向指代的转变上。转喻机制是促使"东西"词化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观察,现代汉语指人名词通过隐喻、转喻、转指和类推等途径产生。这是从不同角度探讨指人名词的产生,不是严格分类。其中有的是新造词专门用作指人名词,有的是原有词的词义引申,指人的义项是后起的。隐喻、转喻、转指和类推等是比较普遍的语言规律,但在现代汉语指人名词中却表现得更丰富、更有特点,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有关转喻的理论可用来分析古汉字造字表词的方法,由此得出了整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转喻的几种形式,如"工具转喻法、因果转喻法、容纳转喻法"等。从认知角度探索古汉字造字表词的方法,可以从宏观上了解先人的造字思维,把握古文字的造字规律,为古汉字的释读提供新鲜的也许是更为科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转喻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基本的思维方式。根据抽象程度,转喻可分高层转喻和低层转喻,语法转喻为高层命题转喻。通过对英语人体部位表达的行为代过程和感知代体验事件等高层转喻的研究发现,突出身体部位的功能是该类转喻的基本理据;借助转喻思维,身体部位表达由非转喻用法中的原始位置移位到更优势的主语位置。  相似文献   
6.
名词动用这一语言现象是指把名词临时用作动词,执行动词的句法功能。文章试图从认知语义学关注的几种认知操作模式(转喻、隐喻和概念整合)入手,建立统一的认知机制分析框架,揭示这几种认知操作模式的相互作用在名词动用产生和理解过程中的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7.
以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和语用结合的角度分析《日出》中"小东西"这一角色的请求言语行为的转喻现象以及会话中所体现的转喻思维中所涉及的认知和语用因素,同时期望为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原本只用于交通运输中的行业语经常被泛化使用到其他领域,并随之衍生出非专业语义的新义。交通运输类行业语的泛化大致处于"临时比喻——出现泛化用法——形成固定义项"这样一个连续统中,并在泛化过程中表现出了较为丰富的特点:结构上以偏正和动宾式为主、意义上有较为鲜明的形象色彩且为人熟知、泛化过程具有渐变性、泛化使用具有不平衡性和成组性等特点;其泛化方式主要体现为隐喻式、转喻式和引申式三类;而社会的发展变化、语言自身的特点与要求、语言使用者的变化等是交通运输类行业语泛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日汉“顔/脸”的惯用语的引申义。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词义转移都是基于隐喻、转喻以及建立在转喻基础上的隐喻来实现的。认知语义在转义时的一致性表现为4个方面,非一致性表现为7个方面。任何语言的背后都隐藏着由来和历史、语言的特征。在反映文化的个性的同时,文化的原因又对语言起着制约和限定的作用。由于所居环境、生活行为方式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千差万别,直接形成了各民族惯用语的不同特色。日汉“顔/脸”惯用语的隐喻、转喻的探索研究,将有利于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中动词是语言学中的“特殊”现象,学界不乏中动词的研究,被动乎?转喻乎?至今对中动词仍无明确定位。有的语言学家认为中动词与“被动”语态相联系,是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也有的学者试图用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及其转喻理论对中动结构予以全新解释。对中动词的定位究竟应从结构(形式)视角,还是语义视角呢,本文试图对中动词现象的定位作进一步的思考,并提出中动词词汇化假说和同形词假设,以期对中动词以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