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9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教育借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潮流中,儒家思想以刚健有为、注重主体精神的"有为"理念成为进德、修身、立业和积极入世的弘道,而以老子"无为而治"为代表的道家学理却往往被看作消极遁世、封闭落后的学识而予以否定.实际上,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无为"理念涵化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注重客观、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原则,道家与儒家"有为"政治一起"相异相济、殊途同归",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两大基本派别和中华文明的慧命哲学,对当代教育亦具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守一与守意     
“守一”和“守意”是两种非常相似的宗教术语,但它们含义各不相同并分别属于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守一”就是要守住自身的神灵,不使其受到外物的干扰,而“守意”则是清静无为的意思,两者的修行理论及产生的文化影响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深入研究两者的内涵和用法,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进而才能正确深入探究不同宗教体系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用特别的方式关注着国家的治理、人民的安危。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是"道",道的核心基础是"无为","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中的精髓,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无为"看作无所作为。老子试图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的治国效果,体现了"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的发展,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老予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富有诗韵的语言,探讨了宇宙、自然、治国和修身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以无穷的启迪.其中的“无为”思想是其精髓之一,对现代中国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哲学思想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无为"是为了达到"无不为"-大有作为;"不争"-不为一己私欲争夺计较,才能争得为企业中心服务的最大成功;诚信应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础;注意细节,才能做精做细,才能真正体现管理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郭象是魏晋时期重要的玄学家,他“万物独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裴頠的理论难题,其理论内容含有二重性,印既反对“造物主”的存在,又否定了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他的“独化”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蕴涵了平等的思想,但最终走向了无可奈何的“命定论”。  相似文献   
7.
将无为理论与当代西方企业管理理论进行比较研究,西方管理理论呈无为理论方向发展趋势,无为理论研究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郭店《老子乙》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乙》主张“清静为天下定”,今本《老子》主张“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太一生水》(含老子丙)与郭店《老子甲》有密切联系,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同中有异。郭店《老子甲》是“经”,《太一生水》(含老子丙)是“说”,今本《老子》是战国老子后学对春秋以降老子学说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对寻衅滋事罪正确定罪量刑,需要对影响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和影响刑事责任情节的事实加以证明。在证明中要注意证明行为的本质特征是无事生非,主观故意内容是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行为性质是追求精神刺激、填补精神空虚。在实践中应避免几个误区:该罪也会侵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对共同行为和多次行为可以概括认定。  相似文献   
10.
谈班级管理的"无为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育方针的落实,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对于学校管理,尤其是班级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