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03篇
科学研究   3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8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显著特色。老子思想中“自然无为”命题并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结合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自然纯真的人生旨趣等若干问题,揭示老子“自然无为”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志红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4):67-69,75
湘西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血脉,造就了湘西人独特的个性魅力。沈从文在20世纪30年代社会剧烈变动中,执意寻找失去的“淳朴型范”和“不羁”的性格,在其一系列作品中,通过活生生的湘西人的具体描写,生动地展示出湘西人率真淳朴的人性和生性不羁的性格,具有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英语格律诗的翻译主要涉及节奏、译文的体裁、风格的继承三大问题。英诗的节奏无法完全翻译 ;译文的体裁应有译者本国诗歌文化的烙印 ,能够丰富译文的底蕴 ,加强读者的文字想象 ;英诗原文的风格包含时代风格、语言风格 ,除此以外还有译者的写作风格 ,三者皆是继承原文风格需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图案的设计和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呈现着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气质,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天才。本文就传统图案的设计思想和历史发展中几个重要阶段的特征等几个问题作了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设r是大于1的奇数,m是偶数,U_r和V_r是适合的整数,证明了:当r=3(mod4),m=2(mod4),m>r/Ⅱ且c是素数方幂时,方程口。a~x+b~y=c~x仅有正整数解(x,y,z)一(2,2,r).  相似文献   
6.
综合应用数据库、高级语言和绘图软件研制制取纯水装备自动设计系统 .概括介绍了系统研制方案、各模块的划分与功能及制取纯水工艺流程的制定 .  相似文献   
7.
《阅微草堂笔记》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的成就奠定了它作为一个经典文本的地位,更在于它是子部小说这样一种文类的标本。在史、子、集三种叙事传统中,纪昀明确地以子部为归属,着眼于三者的异同来确立和完善子部小说的特点,在题旨上注重事理的揭示,在叙事准则上反对过度虚构,风格简淡,回避现场感,其文类特征是鲜明而系统的。面对《阅微草堂笔记》,应当采用子部小说的原理来阐发文本及其小说史地位,否则牛头不对马嘴,只能徒滋纷扰。  相似文献   
8.
曾慥《乐府雅词》作为现存的一部宋人选宋词,其所选甲乙与后世公论不甚相符,尤其是不选苏轼词,引起了后人的广泛质疑和不同理解,且现代学术界看法不一。文章在《曾慥〈乐府雅词〉不录苏轼词之探测》一文的基础上,再对晏殊、晏几道、黄庭坚、秦观几人词的落选原因进行探析,认为晏殊、晏几道二人词的落选和柳永词落选的原因相似,乃因其词作不符合曾慥的"雅词"标准所致;而不选黄庭坚、秦观二人词和苏轼词落选的原因大致相同,并不是曾慥本人的主观想法,而是受当时的选源所限。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学史上,王统照最早支持了周作人倡导的美运动,最早提出了纯学散体概念,并把纯学散分作五类体式,虽然其范围较宽泛,但仍促进了纯学散或说促进了美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中国现代历史剧作家郭沫若的史剧观做了综合的分析与评价 ,指出了他诗、史结合的创作方法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理论贡献 ,揭示了其“失事求似”的史剧理念的合理性 ,但对其在艺术实践中的偏颇和失度 ,予以客观分析和批评 ,勾勒了他由唯美主义的艺术观念向阐释学批评转变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