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236篇
科学研究   18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邺都文化为视角 ,论述了自曹操建都邺城以来各朝代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武事与多民族武术文化的融合及撞击 ,试图廓清当前武术研究中对邺都历史上产生的有影响的武术活动发生地望、时代和人物习武经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使之重现邺都武术文化多姿多彩的那段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2.
开放寺院藏书弘扬佛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肯定了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贡献,论述寺院藏书与佛教文化的关系和作用。主张当今寺院藏经应向社会开放,弘扬佛教文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服务。  相似文献   
3.
宗教信仰也常常在口传活动中得到表达,有时则以无声的语言——仪式行为的方式展开。然而,更为普遍的情形则是无声的语言与有声的口传同时并存。换句话来说,对宗教信仰的观照离不开口头传述与信仰实践两方面的双重分析。本文拟将着重探讨口传一仪式叙事的过程中三王父子的英雄形象与其事迹是如何被侗族民众集体想象与建构的,借此追溯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的、回忆的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4.
古代日本佛教寺院势力的上升是以政治地位的提高为前提条件,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的,并且两者相辅相成,随着佛教的影响而扩大,伴随着庄园制的发展而高涨的。本文着重探讨日本寺院经济在大化革新后到平安时期内发展、壮大的原由。  相似文献   
5.
传统佛教向现代化的转化,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通过杨文会、太虚、印顺等一批佛教居士、法师们的艰苦努力,富有新时代意义亦即具有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人间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航标。传统佛教的这一转换原因固然很多,但晚清政府实行的"庙产兴学"的宗教政策,无疑具有直接的反推作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当时的政教关系及其历史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6.
莫高窟第98窟是曹氏归义军时期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所大窟,该窟表现出的现实意味尤为强烈,如供养人像数量众多、涵盖广泛、人物鲜活、身量高大、详列职衔,与之相比窟中诸佛、菩萨造像偏小,神性消退而人性崛起等,所有这些现象都是窟主政治理想和人生哲学的真实反映。从发愿、示愿和现愿三个层次看,曹氏归义军初期洞窟的营建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向政权内外充分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执政理念、外交方略、治理路径和安邦之策,发愿直白,示愿形象,现愿笃行。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背景下,创建网络共享型的园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资源能够强化高等职业园艺专业教育建设,提升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对高职院校园艺技术专业课程资源的建设目标、建设步骤、注意问题及建设效果做简单阐述,以期在高职院校于全国范围内建设出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园艺技术专业教学资源类别。  相似文献   
8.
用于郊庙祭祀等仪式的声诗,即雅乐的乐章被赋予了统治者的政治理想,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礼乐文化的重要体现。其歌辞的撰写、表演风格的形成,均典型地映现着当时的文化特质。本文在对比历代郊庙声诗形式构成的基础上,对宋代郊庙声诗的总体风格进行了全面评析。认为宋代郊庙声诗风格舒迟和雅,鲜明地表现出模范"古乐"传统、全然雅颂化的倾向。这一风格的形成与宋代文化建设中浓厚的复古思潮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园艺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心,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的意义和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性,深入分析了园艺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北魏宦官主持参与的佛教寺院建设和造像工程主要有三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其他工程;立僧尼寺。他们修建寺庙并不完全出于宗教目的,更主要是政治目的;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决定其在寺庙修建中的特殊地位,致使建筑规模宏大,装饰华美。宦官们在建筑、规划和雕刻等方面的特长,为其扮演将作大匠角色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