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18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教育   6439篇
科学研究   3022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360篇
综合类   442篇
文化理论   69篇
信息传播   1046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56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261篇
  2019年   277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330篇
  2015年   485篇
  2014年   1066篇
  2013年   916篇
  2012年   1005篇
  2011年   1018篇
  2010年   841篇
  2009年   753篇
  2008年   936篇
  2007年   643篇
  2006年   431篇
  2005年   383篇
  2004年   282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们以例题与命题研究为着力点,以简驭博,以小见大,提升教师的结构化关联能力和实证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典型范例成为固着点,加强教师的结构化意识1.教师要基于原理开展典型教学我们改变以知识传递、陈述、模仿、结论为主的单一倾向,倡导从数学知识的本源、成因、矛盾切入知识点的教学,注重概念的产生根源、公式的推导过程、定义的形成与发展,增强发散性与扩展性,讲透原理,使每个知识点愈发灵动、舒展与深刻。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SAS软件中实现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命令语句及命令语句的差别,讨论利用SAS软件实现单因素方差分析若干方法及各个方法之间的异同。通过列举三个例题及运行相应程序,得出SAS软件中三个单因素方差分析常用命令语句的区别与联系。通过程序运行结果的对比,使得使用者易于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种命令语句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极速发展,在线网络学习平台种类不断丰富,生动的教学形式及丰富的内容信息吸引着学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成为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其实施技巧及方法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展开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及创新的实证研究,首先指明当前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和目的,然后结合案例形式阐明教学实验过程,最后得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及反馈信息,通过对教学设计进一步完善来进行创新性研究,以期促进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及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要闻提示     
《海外求学》2004,(4):11-11
  相似文献   
5.
一次性注射器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新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一次性注射器合理、巧妙地用在化学实验中,既可以节省开支、变废为宝,又能够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所以不少化学教师利用一次性注射器改进和设计了许多化学实验。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一次性注射器在实验中的应用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证明,注射器还可以用来做下面的一些实验。  相似文献   
6.
运用3种不同的方法所建立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其回归预测值的准确度均达到了99.26%以上,其回归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方差分析检验均呈无差异性,P》0.50水平.说明3种不同的方法所建立的预测模型的预测值均具有显著性意义.在3种建模方法中,均有评价作用,且其评价目的也不尽相同.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可依据研究的目的,选择建模方法,以提高体育预测研究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8.
本文通过对二语习得理论派别及主要的输入观以及与此有关实证研究的回顾,指出三种输入观各有其特点,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我国教学实际。另外,国内有关输入对习得作用的实证研究很少, 期望有更多的这种研究来指导我们的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9.
10.
在我国教学论研究中,存在着对科学——实证教学认识方式的推崇与贬斥两种对峙的态度。本文立足于教学基本问题,以斯宾塞、梅伊曼、拉伊、斯金纳为线索梳理这一认识方式的发展脉络,从研究的问题域、体现的价值尺度、遵循的致思趋向展示了这一认识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