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篇
教育   77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别对比分析了传统汉英缩略词语与近几年来在网络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大量新生汉英缩略词在构成上的异同,进而总结了汉英缩略词在构成上所表现出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2.
英汉颜色词“红色”,虽然概念意义大体一致,但由于语言观、文化价值观、信仰、历史传统、生存环境、生活经历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引发了不同的联想意义,故而英汉民族对红色的语义认知存在差异性。文章首先阐述了词义分类与语义差异分类,其次通过实例从语义对比的三个方面:语义对应、语义不对应和语义空缺,对二者异同进行比较与探讨,最后指出不同语言交流中语义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3.
钱颖一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1期撰文提出,从国际比较来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的均值并不低,甚至还可以说较高。但是我们的学生水平的方差较小,更是缺少杰出人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趋同性强,既少冒尖的也少标新立异的。对于普  相似文献   
4.
文化因素在制定教学计划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人们长期习惯于从宏观的角度看待文化对教学和课程设置的影响,而忽略了文化在具体的社会或教学环境中的作用.所以,本文提出要从哪个具体的文化层次中看待和分析文化因素对教学和设置教学内容的影响,并将文化层次分为社会文化、社区文化、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在分析各层次的文化与教学关系的同时,要注意文化的趋同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汉英构词法趋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有诸多文化现像是相同的。对于语言科学来说亦不例外。通过对我国目前流行的英语语法教材进行研究 ,发现在谈及构词法时多类同于转化、派生、合成截短、混合等 ,而对于词的根本如词根、词头、词尾的构成机理等均未阐述 ,这对于学习英语来说 ,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基于上述情况 ,结合我们对古代汉语及英语的研究比较 ,发现英语的构字法与汉字的构字规律有很多相似之处。下面就这一问题作如下两方面的阐述 :一、英语字母及其组合能表示的意义语言科学来源于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而人类最原始的认识多侧重于外表、形状等物理现像 ,因…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具有多种审美特征,对其加以研究有利于了解他们的审美观,并对他们的审美素养加以了解和评判,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不断冲击之下,我国电视节目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不断走向细分化、类型化和多样化。与此同时,节目的同质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文章详细解析了我国电视节目走向趋同化的原因,以期为我国电视节目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8.
赵洁 《林区教学》2013,(2):34-36
以开放性的态度看待李之仪词作时,"一人之词,就是一个独特完整的生命世界。"[1]其在师从花间派的同时,又敢于突破花间囹圄,不限于花间词普泛化、类型化的抒情模式,敞开心胸,以真情实感将个人的羁旅迁滴、身世感怀、人生喟叹等主题及苏轼豪迈的气度带入词中,阴柔与阳刚并举,婉丽与清劲共行,使词有了多重意蕴的诱人魅力。他的创作实践既承前人之遗,词学思想又开启后来之风,使"苏门意气与花间词风"互为补充,浑为一体。李之仪词作所体现出的对苏门习气的趋同性,同他保持的自身独特思考而呈现出的特异性,合力铸造了一个真实、鲜活的词人。  相似文献   
9.
版画是独立的画种,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面貌,中国版画有中国的韵味,中国版画要想立足于世界,就要从学生开始,克服模仿性与趋同性,发挥自己的才智与艺术个性,使版画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交际趋同主要表现为:共同的禁忌范畴和共同的委婉手段。而文化重合、人类共有的相似联想的思维模式则是导致跨文化交流出现趋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