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教育   23篇
科学研究   16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呼啸山庄》是19世纪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典之作。作品中蕴藏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是超时代的。作家在小说中探讨了女性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及白人与有色人种的关系,表达了艾米莉的美好愿望: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男女平等、种族平等的社会,说明了艾米莉·勃朗特是一位具有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已逐步走向世界。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出版于2006年,2008年葛浩文翻译出版的英译本获首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对于这部巨著,其中文版和英文版都值得关注和研究。然而,译界较少有人对其英译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的成功,从翻译角度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葛浩文对基于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理论的良好适应和选择。为此,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以葛浩文译作《生死疲劳》为例,对揭示"译者中心"对于翻译的重要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甘肃作家雪漠的长篇小说《猎原》是新世纪初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生态文学文本。在这部作品里,雪漠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当代中国西部农民在日益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下卑微而又坚韧活着的生存境况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显示出的精神文化生态,全面展现了西部农民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且深入反思和探究了西部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态和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生态之间的隐秘关系。  相似文献   
4.
南湖生态城的开发和建设,使唐山成为资源性城市转型的典范;生态重建的旗帜,南湖休闲度假胜地、文化创意公园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的建设,不仅推动了景观地产的开发,促进城市结构更新,更是对人文意识的革新。  相似文献   
5.
曹文 《资源科学》2001,23(5):46-51
土地生态类型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对特定地区土地资源所作的类型划分。它既是区域土地生态经济评价与优化布局的基本单元,也是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基础。土地生态类型规划与设计作为协调人地关系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该文重点研究了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主要以舒兰县水曲柳乡为例,对小流域土地生态系统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并在土地生态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土地类型生态设计的优化模型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扶贫是自然资源禀赋但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是精准脱贫的硬性考核指标。论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例,基于生态旅游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巴马生态旅游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旅游发展不仅对农民收入增长存在强正相关,也是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关键驱动力。应通过建构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民参与的三方协同机制,进一步发挥生态旅游扶贫的减贫效应,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从生态美学原则、生态和谐思想以及生态循环意识等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先秦道家所蕴含的朴素的生态美学意识对于当今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成定平 《安康学院学报》2000,12(3):27-29,33
用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对称信息情况下政府管理可再生资源开发活动的激励问题。通过建立并分析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数学模型表明,政府实施生态平衡管理有助于降低开发人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努力度,在政府及开人都是风险中性的条件下,激励合同不仅依赖于所观测到的产出,而且依赖于生物种(类)群的内禀增长率。  相似文献   
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对科学技术等的批判而提出了关于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及解救方案,这对青海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北京市西南山区蒲洼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收集、实测该小流域综合治理期间其坡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以系统、综合、动态的观点分析了坡地资源合理利用对该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示范区农、林、牧用地比例由治理前的1∶13∶5调整为1∶6.0∶5.1后,使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50.4%提高到97.7%;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每年的905t/km2下降到226 t/km2;地表径流量由853.4×104m3减少到542.5×104m3,降低了34.63%;每年可减少径流泥沙2.65×104t;水土流失治理率达86.9%。农、林、牧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347元/人提高到1996年730元/人,提高了110.37%。农村经济总收入1990年为678.7×104元,1996年实现了5708.3×104元,是1990年的8.4倍。总之,经过5年~6年的治理后,浦洼小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径流泥沙大幅减少,土地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已基本达到了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状态,表明优化土地利用、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山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