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蔡星生 《中华武术》2001,(12):27-27
武当纯阳拳功系全真教龙门派纯阳门第二十二代传人刘理航老先生(现年97岁)系统传承的正宗武当内家拳技。它包括普通基本功、专项基本功、基础功法(金丹铁布衫功、地卧丹功、云床子午静)、基础拳法(三步连环腿、五步穿心莲、八步龙心掌)、拳械套路(日月乾坤掌、阴阳连环掌、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史志资料分析和实地考察,综合考证元代颁发给全真教东祖庭昆嵛山的哈鲁罕大王令旨。通过元代直译体公文蒙古语转译汉语体现的特点,通过断句和现代汉语的翻译,对令旨文字进行解读,对公文体例、颁布年代等体现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民国烟台史志资料中的有关错误作了修订,在昆嵛山全真教研究上助有微力。  相似文献   
3.
金元时期全真教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三教合一,返本归原;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积功累行,功行双全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全真教思想在对唐宋以来我国思想界三教合一、凸现心性这一主流趋势做了充分回应的同时,也对“生与死的关系”、“出世与入世的关系”这两个古老的话题给出了自己超越三教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成吉思汗礼遇丘处机反映了权力与宗教的互为需求关系。成吉思汗开放包容的宗教态度、纳贤意识、贵生心境和关注汉法是促成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关键因素。丘处机则适时对帝王的召请做出积极回应。双方都经历了利益考虑和情感取舍的过程。从二人际会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皇权是宗教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宗教则有神化皇权、安抚民心和维护秩序等功能;但根本上宗教是依附性的,它不可能对权力产生更为深刻或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龙志成 《武当》2007,(12):8-9
吾是武当山全真教龙门派前掌门人李诚玉道长(138岁归仙)的嫡传弟子,龙魂养生功法是根据李道长的指导,由本人总结自己及他人的多种慢性病治疗经验,经数十年反复实验研创而成。龙魂养生功的功能:外练人体的要害关节,内练五脏六腑,疏通人体气血通路,促进心  相似文献   
6.
王重阳 《精武》2007,(12):29-29
凡打坐者,非形体端然,瞑目合眼,谓之打坐,此假打坐也。十二时辰,行住坐卧,一切动中,心似泰山,不摇不动,把断四门,眼耳鼻舌口,不令内入外出者,此名为真打坐也。  相似文献   
7.
宋元两代关于全真教领袖丘处机(长春)撰成<西游记>的三处记载,是全真道士创作<西游记(平话)>的确证.更重要的是,今本<西游记>也是茅山全真道士(如闫希言师徒) 定稿的,"华阳洞天主人"即其稳称.  相似文献   
8.
李国兴 《武当》2006,(11):41-43
黄元吉,名裳,字元吉,为清末全真教道士。其传世著作除《道德经讲义》和《乐育堂语录》之外,尚有《道门语要》。陈撄宁先生曾根据《乐育堂语录》和《道德经讲义》,纂成《口诀勾玄录》。他认为,欲修天元丹法,只读此二书足矣。1984年,台中李永霖、洪硕峰二位先生,又将《乐育堂语录  相似文献   
9.
全真教是在宋辽金元之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道教新派别,也是唐宋以来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入元后,因缘际会,全真教得到广泛传播,盛极一时,与正一教平分秋色,成为道教的两大派别。时至今日,道教依然是正一、全真两派组成。全真教的兴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王矗开创之功自不待言,丘处机发扬光大乃师全真思想之功,尤不可灭。王、丘师徒二人作为宗教领袖、道教思想家,无疑应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探讨王、丘二人的生平和思想,理应成为中国道教史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元代神仙道化剧中,人物形象丰富而生动,可以概括为疯癫的人物形象、慵懒的人物形象、潇洒的人物形象等几种类型。而剧作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选取与描绘,主要受到了全真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