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篇
教育   135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小说,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中,始终坚守自己的创作立场,在传统的农业文化爬梳理定中,试图建构现代社会的文明体系和价值体系,他们的探索与实践,对现代文学的叙写文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五四”以来,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城乡文化的对峙,导致现代作家的两种觉醒,进而形成现代作家的乡恋心态。本文以此为视角,分析京派乡土小说作家“乡下人”自居的心态和其作品所再现的二元对峙的生命意识,表达他们对于现实社会的反叛。  相似文献   
3.
刘华 《文教资料》2011,(17):9-11
京派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京派的文学创作大多以乡土文学为主。研究京派的乡土文学,须从他们的乡土文学观及其创作实绩两个角度进行考查。本文以废名、沈从文为例,分析京派的乡土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4.
廖玲 《文教资料》2011,(2):13-14
作为京派作家的重要成员,沈从文与其他作家具有相似的文化观,即自然人性观,在艺术和生活审美中追求人性美的文学价值。他的作品中有大量表现人性的自然纯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美好的世界。本文主要以《边城》为例,就此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在时代的政治旋涡和商业背景下,京派文学始终与"喧哗与骚动"保持着清醒的距离,这种疏离使京派作家保持了一种特殊的文学姿态。这些都与京派作家外省与学院的双重文化身份有着重要关联,正是这种特殊身份造就京派作家独特的文学追求,最终成就京派的超拔与经典。  相似文献   
6.
京派、海派文学研究的独创领域内,吴福辉的学术能力和价值真正得到了证明。这与他拥有上海、辽宁和北京三地的生命体验直接相关。《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一书,已成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研究的奠基著作之一。他的文学史研究在扎实开掘原始资料的前提下,文化视野宽大、多向度,注重文本细读,有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他的文学、文化批评的书写极具个性,流动、曲折有致,是分析的,又是概括的,是历史的,也是关的。  相似文献   
7.
新西兰女作家路易曾经慨叹“中国有两座最美的小城”,其中一座就是那悠远的边城——凤凰古城。凤凰城以它的秀美与淳朴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更催生了京派作家沈从文的名作《边城》。其中的秀美山川和淳朴乡民交相辉映,作品中人物的欢乐和忧愁就仿佛一幅幅自然的风景风俗画,浓淡相宜,勾勒出最本真的人性美、人情美。沈从文曾经说过:“人心与人心的沟通和连接,原是依赖文学的。人性的种种纠纷,与人性向上的憧憬,原可依赖文学来诠释启发的。”沈从文通常从他熟悉的世界着眼,展现凡人凡事的生活细节和朴素的人类情感,虽然没有宏大、深远的历史烟云,…  相似文献   
8.
异质理论的交流和接受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中具有普遍性的一个话题。中西学养深厚的京派,通过对异质理论的创造性转化而实现将其“本土化”的目标。对同处于西方话语强势冲击下的当代理论界,京派的西学之路至少可以引发三个方面的思索:异质理论引进过程中接受的方式应着重寻找异质间的差异还是寻找异质间的相通之处;接受的标准主要是追求理论自身的准确性还是理论的本土适用性、可接受性;接受的重心应落实在理论的知识性层面还是落实在蕴含于理论更深层次的思维及方法层面。  相似文献   
9.
在审美视角下,朱光潜与其他京派作家在审美思想、审美眼光、审美批评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重大差别。从审美思想看,具体表现为情趣主义和趣味主义的不同;从审美眼光看,是通达的眼光与"乡下人"眼光的不同;从审美批评方面看,是逻辑式批评与印象式批评的不同。从审美角度辨析和检视朱光潜与京派文学群体的歧异性,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朱光潜美学思想复杂性的深刻认知,而且可以夯实中国现代美学的细部研究及基础研究。这一歧异性更能够突显朱光潜重"情趣"的直觉论美学及"人生艺术化"美学主张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由于海派和京派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不同,因而他们的艺术追求也迥然各异。海派文学明显地带有商业化特色,京派文学则具有超政治的艺术情趣。而那些提倡自由文学的中间派在国共两党的激烈对抗中理想终成梦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