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信息传播   7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苑丽萍 《今传媒》2005,(8X):29-29
“拟态环境”,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的概念。“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其实也就是经过“加工”后由媒介所展示的环境,它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现实,而是对现实环境的反映,这种反映或者较为真实,或者虚幻,或者歪曲。  相似文献   
2.
马燕 《青年记者》2020,(8):19-20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将李普曼和杜威的传播思想置于“争论”的框架内,非此即彼的理论选择导致对涉及民主议政、公共舆论的传播现象的解释难免挂一漏万。杜威持有参与式民主的理想,他认为传播技术使人们共享信息并充分交流,重建“共同体”,民主不是精英治国,民众的交流和共识更能推动政治参与和政策制定,从这层意义上说,媒介具有范围广泛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友良 《新闻界》2020,(4):76-84
基于新发现的袁昌英《公意之源》,并与陶孟和的书评比较,考察李普曼《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的问题。《舆论》推动了近代西方"public opinion"从哲学论述转向现代性的知识和概念,但其核心概念仍融合了"公共意志"与"公众意见"两方面涵义,作为现代性话语尚具有两歧性。这个特征为五四时期的中国学者提供了"舆论"与"公意"的两条阐释路径。陶孟和用书评形式引介《舆论》,关注其在政治心理学上的创新意义;袁昌英则以近似于政论文的形式,评述李普曼的新舆论观、大众媒介观和政治传播观,实已触及现代传播学的范畴。陶、袁都被李普曼的民主理论修正观点所吸引,对于著名的"李普曼-杜威之辩",也有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不同的评论视角。从话语实践上看,《舆论》参与了一战以后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反省思潮。  相似文献   
4.
李普曼于1922年写就的《公众舆论》中,“公众”成为这位天才学者在论述中无可回避的一个群体,他们无处不在,是成见的发出者,民主的参与者,公意的形成者,媒体的争取者,但是也因每个个体自身的缺陷和联结成群体后的天然特性使这个群体有着巨大的局限性,这直接导致了所谓“公众舆论”或者说“公共意见”的无数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就在学界和业界都专注于传统媒体的生死存亡,纠结于转型、融合、数字收费等概念,而国内新闻实务的教材又多如牛毛时,一本来自美国的新书却大谈特谈新闻的真实与辨伪,不由让人觉得既陈旧落套,又不合时宜。该书引起我的注意,是其"后记"中提到我们都听说过的2011年1月发生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枪击事件。事件中,一位联邦众议员被近距离击穿脑部,包括《纽约时报》、CNN和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等在内的一些权威媒体均称其死亡。  相似文献   
6.
沃尔特·李普曼作为20世纪重要的新闻人,政治评论是其主要成就之一。本文通过《李普曼传》中的记载,总结李普曼成为政论家的成功之路,并通过作品分析其政治评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刘怀丕 《报刊之友》2010,(5):110-111
现代社会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李普曼认为,人们再也不是主要凭借直接经验去认识客观环境,而是通过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去把握它。  相似文献   
8.
李普曼于1922年写就的这本《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中,"公众"成为这位天才学者在论述中避无可避的一个群体。他们无处不在,是成见的发出者,民主的参与者,公意的形成者,媒体的争取者,但是也因每个个体自身的缺陷和联结成群体后的天然特性使这个群体有着巨大的局限性,这直接导致了所谓"公众舆论"或者说"公共意见"的无数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从公交车下来,要沿着小区的铁栅栏走好久才能走到小区的大门,然后进到小区里面去。因此,有些人便找了一条捷径——把铁栅栏弄断几根,这样人们一下公交车就可以通过铁栅栏上的那个缺口,进到小区里面去。  相似文献   
10.
儿童哲学教育是一个新兴的而又亟待发展的学术视域。李普曼在杜威之后针对美国当时的教育问题提出儿童哲学教育,目的是让儿童能够"做"哲学,从而提升其思想能力,通过儿童的哲学对话和参与探究群体重构哲学教育,进而为教育的重建找到坚实的基础。其儿童哲学教育思考是针对哲学和教育根本问题的奠基性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