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748篇
科学研究   29篇
各国文化   76篇
体育   121篇
综合类   38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18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卦掌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方 《精武》2004,(9):41-43
有关八卦掌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清《蓝移外史》中"靖逆记"所载,天理教起义领袖冯克善、牛亮臣的拳法中有"八步","似合'八卦'"并且有"离卦"之分,这就是八卦掌的前身。其实不然,天理教是清王朝的死敌,如果董海川挟天理教武功进京隐身于肃王府,则必招杀身之祸。因为清王朝对待天理教一类的"叛逆邪教"的原则是灭教、灭法、灭人。以八卦掌这种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2.
3.
名片源流探     
名片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当今社会用得较为普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国古代早就把名片作为一种晋见交往的工具,并且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本文就名片的源流进行探讨,以求对名片有个更全面充分的认识。一、“谒”与“刺”名片在古代有很多称谓,据考,最早的称谓应该是谒。司马贞索隐:“谒,谓以札书姓名,若今之通刺,而兼载钱谷也。”这里的“谒”就是写着贺礼和姓名的名片。“谒”为名片,一直沿用到元代。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修辞的源流及其变化作了详尽的论述,并认为修辞这个词用法比较灵活,它的含义往往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具有多义性。从词性上讲,它可作动词用,也可作名词用。从含义上来讲,它有时指修辞活动,有时指修辞规律,有时指修辞现象,有时指修辞科学,有时指修辞方式。从修辞研究的对象来讲,修辞是篇、章、句、词的系统,修辞并不是“修词”,而是“修文”;当然它也包括修词、修句、修段。修文包括言语因素;同时,也包括一些非言语因素,如语境、语体、风格等。  相似文献   
5.
罗威 《图书馆》2001,(5):60-61
《十国春秋》是记录五代时期十国史事的纪传体史书,对后人研究十国社会历史是很有帮助的。特别对研究湖南马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6.
山西鞭杆,广泛流传于山西民间,集健身、技击、娱乐于一体,具有短小精悍、梢把兼用、攻守兼备、灵活多变的独特技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徐建华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6(1):104-106,55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最重要的目录之一,受到了历代目录学研究者的重视。然而,近两千年来,有关《汉书·艺文志》自身的研究,却付之阙如,形成一个学术空白。傅荣贤先生的《〈汉书·艺文志〉研究源流考》将古今有关《汉书·艺文志》的研究归纳为四个流派,极有见地,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给予了评论。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是在信息-知识时代和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人类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图书馆学领域所实现的历史飞跃,同时也是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在完成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研究方法整合后所实现整体跃迁的历史产物。文章对国外图书馆学学术思想源流、流派与研究方法的嬗变过程进行了简述与分析,以此作为21世纪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跃迁的历史基础、学术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构建21世纪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的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目录学学术价值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反省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基本旨趣的中国古代目录在具体学术考辨中的缺陷,重点指出,古代书目囿于"著录一批文献"的刻板形式,与它所反映的学术之间并不存在严谨的并列关系,两者之间只是点与面的对应,目录在考辨学术时的错位甚至无能随处可见。此外,古代目录通过文献整序实现对学术的反思,作为反思结果的目录系统又会反过来影响学术的接受和认识,目录对于学术的这种反作用尚未引起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10.
范军 《编辑之友》2006,(3):73-75
老出版人李瑞良先生数十年致力于中国文化史、学术史的研究,成果丰硕.他先后在中国内地和台湾出版了<中国目录学史>、<秦汉时期的书籍文化>、<福建出版史话>、<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等专著,另有论文数十篇见诸报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