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雪 《海外英语》2014,(10):189-190
Shakespeare is a great poet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and Sonnet 18 is just a most famous poem that wins universal praise.This paper is to study his magic art of language in this sonnet from a perspective of Formalism: how the literariness of Sonnet 18 is realized,i.e.the defamiliarization,at the phonological,lexical and grammatical level of the form of language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第116首十四行诗”和艾米丽的“追忆”极其相似地表达了爱情至死不渝、恒久不变的主题,但两位诗人又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定义着“真爱”。莎士比亚认为爱是“两颗真心的结合”,爱情是浪漫的,世人应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而艾米丽认为“真爱就是你我的融合,相爱的人是融为一体的,其欢乐与悲伤共生共死”。此外,两诗从正反两个方面,引证了“爱”的真谛———拥有的要“珍惜”,失去的要“珍藏”。  相似文献   
3.
对莎翁十四行诗第116首的解读历来各有侧重,但几乎都以3节1对句的莎翁诗体为解读框架.如果以诗句中主语变化及否定肯定语气变换为依据对诗节进行拆分重构,则作者的情感流动脉络及诗作所展现的画面都昭然可见.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唐湜的十四行诗和长篇历史叙事诗的缺陷,认为唐湜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方法只有在他的南方风土故事诗中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然后指出唐湜的南方风土故事诗有着"赤子"情结、"幻美"追求和童话思维的特点,并认为唐湜的所谓"潜在写作"并不能避免受到当时主流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蕊 《海外英语》2012,(9):244-246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诗人大多以圆形对世界上的一切进行观察和思考。十四行诗被称为西方的"格律诗",Sonnet75选自斯宾塞的著名十四行诗集《小爱神》;起承转合理论是中国古代圆形观在诗歌理论上的体现。文章拟使用主述位推进的方法分析斯宾塞第七十五首十四行诗中的起承转合,同时分析李商隐的五言律诗《落花》中的起承转合做对比;探究中西方文化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6.
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16首的结句,评论家认为有"诗意脱节"、"逻辑晦涩"的不足。但从形式逻辑分析,该结句的逻辑内涵和诗的结构意义对构建完整的全诗风格、表意结构、情绪渲染、商籁诗戏剧性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翻译要力求抓住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精神实质,译诗尤为如此。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流传久远,在中国有很多不同译本,主要有戴镏龄、屠岸、梁宗岱、杨熙龄等译者的译本。戴镏龄的译本在音节和韵式的处理方面独辟蹊径,成为其中翘楚。  相似文献   
8.
弗罗斯特的传统十四行诗,主要继承了意大利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和英国莎士比亚体十四行诗的传统。本文重点分析弗罗斯特两首典型的传统十四行诗《相逢又分离》和《最佳速率》,揭示弗罗斯特十四行诗继承传统又超越前人,融现代于传统的诗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无题”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分别在中国与英国抒情诗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从诗歌的意象着手,来探讨二者诗歌中意象共同的主要表现形式——潜沉的意象和扩张的意象在诗歌中相同和不同的表达,并简单梳理造成这些差异背后作者所处的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在众多国内译者将该莎士比亚的第18首十四行诗中的“summer”译作夏天后,有学者提出“summer”在中古英语中兼指春夏,因此在结合诗篇中出现的其他词汇后,主张将其译为“春日”,并认为了解英语语言史和英国诗歌传统是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钥匙.在翻译中,对单个词汇语言层面的理解和相应意象的塑造固然重要,但也应结合诗人所要突出的意象的特点和语篇的整体意图予以理解.该诗中“summer”究竟翻译成“春日”还是“夏天”,不仅体现对词汇本意的了解和尊重,更是对所诗歌文本的语篇语境和文本语境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