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32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运动与免疫功能具有复杂的关系,国内外研究者一致认为大强度的运动会抑制免疫系统,使免疫功能下降,使机体患病风险增加。并提出通过营养物质的补充、中医理论的应用等方法来恢复大强度运动后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临床医学、护理、营养等医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沟通的桥梁课。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繁杂、抽象、难理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文章从该课程的重要性、授课计划的侧重以及提升改进教学过程和方法着手,将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相融合,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实验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是探索实验科学理论的基本方法。本文从水生动物免疫学实验教学的课程内容、方法和手段、考核方法等方面总结了水产动物免疫学实验的课程探索及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情况,初步探讨了水产动物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措施及其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进一步改革水产动物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免疫学是临床医学和护理类专业重要的主干桥梁课程,也是生命医学领域的重要前言学科[1],是联系基础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法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其理论及实验技术已被广泛应运于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2]。但是,免疫学内容深奥抽象、逻辑性强、教学难度大[1],成为教师难"教"与学生难"学"的课程之一。本文结合免疫学的学科特点,从课程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多角度,交流了一些经验,旨在为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免疫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在整个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因此农学类学生也有掌握相关知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柯春林 《科教文汇》2014,(3):73-73,77
根据蚌埠学院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为了提高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掌握,本文以兴趣为先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朱沙  王娜 《科教文汇》2014,(15):49-49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发现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与问题式学习(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的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AI技术可增加课堂信息量,节约时间,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 PBL教学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动手能力、文献查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二者的结合可以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运动影响免疫系统的机制及其研究的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不同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不同影响,并归纳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肖健  冷静 《高教论坛》2012,(5):85-86,99
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把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模式运用到中医院校的免疫学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良与创新,具有与实际结合紧密、形式生动、方法多样的优点,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医院校学生在学习免疫学过程中困难。  相似文献   
10.
魏玮  伍博炜  王强  曾月娥  伍世代 《资源科学》2015,37(10):2018-2029
本文根据免疫学原理,从土地承载力(包括天然的、获得性的)和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两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生物免疫学模型进行修正后与状态空间模型相结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例,对2006-2012年期间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综合测评。研究表明:在2006-2012年期间,承载力和压力二者的变化趋势夹角总体上由正转负,可持续发展趋势不太乐观;对2006年、2012年两个评价时点承载潜力对比分析发现,初步判断为超载的面积比重由72.9%扩大到90.3%,承载潜力内部差距正在逐渐拉近,承载潜力空间上均呈现“总体沿海高于内陆,局部山区和发展节点较低”的分布特征,与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地势、开发密度的空间格局密切相关;未来应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发展方式等来调节承载力与压力之间的平衡,并重视引导各类社会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分布来促进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