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正> 儿童少年的体型与成年人不同,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机能也有明显的差异。在安排体育活动和训练时应当注意下列特点。一、儿童少年运动器官系统的形态与机能特点运动器官系统包括骨骼、关节、肌肉。儿童少年骨体短细、骨质柔软、软骨成分较多。骨骼中有机成分与无机成分约各占一半,成人则约为3比7。因此儿童的骨骼弹性大,硬度小,不易折断而易变形。儿童少年关节面软骨相对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弹性强,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因而关节的柔韧性良好,而牢固  相似文献   

2.
在少年业余体校速滑技术教学与训练中,经常采用陆上诱导动作练习,以使少年初学者能较快地掌握速滑动作。但在具体训练中仅限于上冰前的陆上实践诱导性练习,而在整个速滑训练课尚未运用诱导法进行系统教学与训练。本文通过多年来训练实践,在理论上总结了速滑诱导法教学:语言诱导、技能诱导、直观诱导、同伴诱导等4种方法。教学与训练结果表明,系统、灵活地运用诱导法教学可以提高少年运动员的专项能力、达到技能和素质尽快地迁移,使少年速滑选手尽快地掌握所学动作。  相似文献   

3.
培养一个优秀的二传手不容易,因为二传技术本身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内容丰富、变性很大的技术体系,加上战术意识是左右二传手技术发挥的重要环节,这些都不是短期内能够训练出来的.所以对二传手的培养必须要从尘年抓起。少年运动员有好动、大脑易兴奋,模仿能力强,容易建立条件反射,学习动作较快,动作记忆不牢固,技术动作易变型等特点。根据少年运动员的特点和二传技术本身的特  相似文献   

4.
教练员应根据儿童少年的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的特点进行系统训练,认真贯彻"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要求,才能达到科学训练的目的.年龄阶段的划分必须以生长发育的规律、形态、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为依据.本文所指的儿童是七岁到十二岁,相当于小学时期;少年是十三到十七岁,相当于中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儿童少年散打运动员早期训练的研究成果,统计出了儿童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和特点,及整个少年期的发展规律,并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知识,结合当前散打运动早期训练的经验总结,得出了儿童少年早期训练应以散打运动的基本动作为主,结合各种体育项目或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使儿童少年散打运动员的反应、速度、柔韧等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儿童和少年时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因此,要在身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抓好速度和弹跳力的练习,但对一般耐力、灵敏、柔韧性等素质也不能忽视。一、关于速度素质训练 1.儿童和少年神经系统发育较早,兴奋与抑制的转换较快,有着良好的速度训练的生理条件,因此,这个时期是发展速度的  相似文献   

7.
<正> 日本女子体育大学教授山川纯撰文指出:在女少年发育的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训练重点:6—9岁,这是掌握动作的时期。应通过多次反复练习进行控制神经的训练,使动作正确、巩固。这时期是大脑发育旺盛时期,进行训练,可  相似文献   

8.
<正> 编辑同志: 近年来,不知怎么许多小学纷纷兴建沥青、水泥操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予重视。沥青、水泥操场质地坚硬,儿童少年长期在上面锻炼有损身体健康。首先,儿童少年时期骨骼发育的特点是快速生长,软骨组织较多,易变形;过量负荷会使骨化过早完成而影响长高,同时易引起运动损份。这个时期如果学生经常在坚硬的沥青、水泥操场上进行大量的、一定强度的练习,会影响下肢骨骼的发育,也会使下肢关节受损。其次,儿童少年的运动技能尚不完善,他  相似文献   

9.
骨龄是指骨骼生长发育的年龄。它在少儿时期能反应出骨骼生长发育的变化程度,而骨骼的发育水平对运动成绩的增长和运动寿命的长短有很大的影响。每个人骨骼发育的时间有早有晚,发育的速度有快有慢。显示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为了探索广西少儿时期的骨龄特点,为运动员科学选材提供生物学依据,我们对广西8岁——17岁的儿童少年运动员的骨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冯效直 《山西体育科技》2006,26(2):F0003-F0003,55
在儿童少年运动训练中,除了根据其特点科学安排训练内容、方法、运动量外,还必须注意儿童少年摔跤运动员的营养,因为他们正处在长身体时期,对营养有着更迫切的需要,加上运动训练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营养问题就更为需要了。  相似文献   

11.
跳绳是一项全身运动,参与运动的肌肉群较多,可以提高儿童少年上下肢力量、速度、耐力,提高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功能,发展协调能力。 一、不受经济条件限制 跳绳非常经济,一般的跳绳价格在1~2元左右,贵的也只有5~6无,只要开展训练,学生们都能买得起。 二、符合儿童生理发育特点 儿童正各在生长发育阶段,各项生理指标还不成熟,特别是骨骼骨化还没有完成,在受外力作用下,容易弯曲变形。因此,不易采用负重和大力量的训练。跳绳是克服自身重量的训练,能有效地刺激肌肉,提高相关肌群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运动员,就必须从小进行科学系统地训练,否则,就会产生拔苗助长、昙花一现、早期报废的不良效果。下面我根据多年的实验,简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一、技术动作的转变与规范化教学儿童少年最大的特点是模仿能力强,所以,在初练时,首先要加强技术动作的培养。符合运动力学的科学原理,达到规范化教学。教师在训练运动员时要时刻注意对动作技术  相似文献   

13.
全国短跑教练员训练班,针对短跑的技术,速度与速度耐力,步频与步幅,短跑运动员的身体训练和训练安排等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现将对这些问题的倾向性意见分别整理如下: 技术一、当前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技术特点近年来,世界短跑运动水平提高较快,跑的技术更加完善。多数同志认为: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技术有三个特点: 1.跑的动作幅度大,摆动腿主动前摆并能积极着地。 2.跑的动作讲求规范,特别是上、下肢能很好的协调配合。 3.整个动作放松,后程也能保持快速  相似文献   

14.
在足球运动发展到全攻、全守、全面型踢法的今天,“三从一大”是我们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然而,我认为这主要是针对成年队或青年队而言。对少年、儿童足球运动员的训练,有其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不是唯一的准绳。少年、儿童时期足球运动员的训练指导思想,应是练好基本功,从培养具有高水平运动技能的人材出发,并结合少年、儿童时期运动员的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快,身体发育不成熟和不均衡等身体和性格的特点,以“长时间、小、中密强度,多接触球,以基本功为重点,打好全面发  相似文献   

15.
依据少儿生理特点 合理安排力量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所有的运动几乎都是抗阻力产生的,所以力量是人体运动的首要素质。加强力量素质训练,对掌握各项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少年时期,由于生理特点有明显阶段性,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力量训练采用的手段、方法负荷量都要符合此时期的生理特点。 一、儿童少年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力量练习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动力性力量练习,静力性练习和等动练习三种。根据儿童少年期的生  相似文献   

16.
<正> 小学生年龄一般为7~13岁,根据这一年龄阶段的身体发育特点,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安排强度不大,冲撞动作少,全身肌肉对称发展的运动项目。因为儿童、少年的骨骼的弹性和可塑性大,易弯曲变形:骨骺多,受伤后易引起生长畸形,过度刺激可导致提早闭合,从而影响骨架长度和宽度的发育。 (2)选择时间短,间歇多,呼吸与动作易协调配合,静力憋气动作少的活动项目。因为儿童、少年心肺系统的功能水平低,活动频率快,无氧工作能力差,易疲劳,但恢复也快。 (3)锻炼内容应具有趣味  相似文献   

17.
跳水训练中动作打开后的入水与压水花技术是跳水项目得分比重较大的部分,因此一直是众多教练比较关注的问题,本人在训练实践中发现:倒立辅助训练能够加速少年运动员对入水及压水花技术的掌握。这种训练与水上训练相结合,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认为:6、7岁的儿童是进行系统倒立基础训练与入水压水花技术训练比较适宜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我研制的拉力蹬板滑行台的依据,是根据速度滑冰直线技术动作结构特点和专项肌肉群力量训练的需要进行设计制造的.目的是:1、当时我接受训练一批年仅十四-十六岁的业余少年女运动员,根据少年正在发育时期的生理特点,象过去那样过多地采用杠铃力量训练是不太适宜的,因此,想通过拉力蹬板滑行台这一训练手段去解决肌肉力量,同时,也要为掌握专项  相似文献   

19.
张志刚 《中华武术》2014,(11):23-24
速度素质被称为田径运动的灵魂,儿童少年短跑运动员正处在打基础时期,在儿童少年短跑运动员的训练中,速度训练是核心。而且速度素质的"敏感期"正处在儿童少年时期,所以抓好儿童少年时期短跑运动员的速度训练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阐述儿童少年时期速度训练的一些方法,和广大同仁一起交流。  相似文献   

20.
薛瑞梅  于涛 《冰雪运动》2011,33(6):16-19
起跑技术训练是速滑训练的重要环节.在分析少年速滑运动员有关起跑技术的辅助训练动作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对比表明,起跑基础素质和力量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少年速滑运动员起跑技术水平的发挥.指出在进行起跑技术训练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陆地和冰上辅助训练方法与手段,提高起跑技术所需要的相关素质和能力水平,对于少年速滑运动员形成正确的起跑技术动作和日后速滑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