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结合实际,对当前高校实验室教学中如何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展开了研究。文章首先对高校实验室教学改革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研究认为通过实验室教学改革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鉴于当前实验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培养以及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来实现实验室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5):173-176
实验室软环境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结合大连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实践,从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体系、实验管理制度、实验教学队伍、实验环境文化氛围等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室软环境建设内涵,并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室软环境建设实际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管理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要基地,该文介绍通过实验室开放管理,为学生课外科研提供全程服务,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先进实验教学新体系和科学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上的不足,计算机科学拔尖人才实验室重视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最基础的专业技能,即编程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从设立实践性强的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讲授方式、以赛代练的实践课环节、实验室氛围建设方面探讨了计算机拔尖人才培养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培养具有算法理论基础深厚,编程能力强,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人才,实践证明实验室培养模式能切实提升学生的程序设计和编程实现能力,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计算机科学人才。  相似文献   

5.
师范院校实验室开放的形式与管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纲  张敏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605-1607
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实验室开放不仅对学生技能训练,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师范院校实验室开放的形式、实验室开放所面临的问题、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实验室的开放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中实验室面对社团开放是实验室开放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研究了化学实验室面向社团开放的必要性和原因,化学实验室面向社团开放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在化学教学中理解与掌握知识点,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社团中更好地培养兴趣爱好。本文根据社团向化学实验室开放的必要性进行开放策略的提出,探究社团与化学实验室二者之间发挥的具体作用,从而为开放实验室提出更好地协调策略,为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高校改革以来,我国高校以及社会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相关专业的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尤其是在基础实验室建设方面,成效显著。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实验室是高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自主探索精神的重要手段,能够使学生动手进行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高校电气自动化实验室的发展现状,提出整合性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室的建设探索,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实验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江南大学通过实验室建设,形成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公共服务平台三位一体的实验室体系.总结利用实验室条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开放管理及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基地,是实现我校人才培养模式中“重实践”的重要措施。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条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效益,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我校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在学校、学院领导的重视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实验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极大地改善了办…  相似文献   

10.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的使用效能反映了高校实验教学开展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室使用效能是高校实验室管理质量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学生资源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中的一项新课题,政治教师必须遵循“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的原则,善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经营好学生资源,其开发策略包括:挖掘学生动力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引入生活素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生成性的东西再创造,收获更多的精彩;坚持因材施教,用好学生的差异资源;彰显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潜在优势的发挥提供舞台;经营好学生的错误资源,让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跳板;利用学生环境资源熏陶,提升学科素养;调动学生的情绪资源,帮助学生“破茧成蝶”;开发学生的家庭资源,增强理论教学的感染力;同时不断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教师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2.
周杰 《教育发展研究》2012,(Z2):107-110
学生的沉默是指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静默无语的态度及行为。不同教学情境下,学生的沉默至少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样态,即受控性沉默、抗拒性沉默和建设性沉默。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沉默做出适切的回应,然而在当下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沉默的回应却呈现出随意性、简单化和非伦理化的倾向,由此遮蔽了学生沉默的教育性价值。笔者认为,倾听学生的沉默之"声",是凸显学生沉默的教育性价值的应有之举,其意义至少表现为:学生的沉默权获得尊重、学生成长的契机得以彰显、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特殊学生寄宿,是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培养特殊学生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特殊学生为对象,阐述了智障生、肢残生、自闭生等在学校寄宿生活中的思想特点,并围绕学生寄宿生活,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对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1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十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诚信、大学生就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六个方面展开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一是关于大学生就业体制的研究;二是关于大学生就业体系的研究;三是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研究;四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率统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研究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和都匀市,分别选取了三种典型的中学班级(以水族学生占多数,其他民族学生占少数的班级;以水族学生约占一半,其他民族学生约占一半的班级;以其他民族学生为主,水族学生占少数的班级),研究了近150名水族学生在不同社会情境中的民族认同和自我尊重。实验结果表明,在以其他民族为主,水族学生占少数的班级中,水族学生的民族认同和自我尊重的水平明显高于另外两种班级。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对民族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提出了一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数学建模中的合作学习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两个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包括情感的合作、认知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指的是建模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建模任务。其意义在于:促使建模任务顺利完成,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数学建模中有效地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探究高中艺体类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差异,为高中学校的艺体类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差异教学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使用问卷测量法,调查了400名在校高中生。结果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存在差异,总体上说,普通学生的均分最低,其次是艺术类学生,最后是体育类学生;艺体类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在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三个分量表上存在差异。结论普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最好,其次是艺术类学生,最后是体育类学生。  相似文献   

18.
"以师生发展为本,为学生人生奠基"就是"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提高学生的在校生活质量,创造最适合人发展的学校教育生活"。"以师生发展为本"是学校办学的基础。其核心是建设最适合教师与学生发展的文化,具体体现在尊重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最有效的教育,是能够融入学生血脉、内化为学生品格和习惯的教育,是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为学生人生奠基"是学校办学的最高境界。学校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现在负责,更要为学生的将来负责。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a U.S. school (N = 159) and a Chinese school (N = 183), this study compared Internet use in school and at home between American students and Chinese students, explored what affected students’ use of the Internet, and examined how students’ Internet use related to their learning. Results reveal tha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nline activities between American students and Chinese students were found in school, but not at home. Furthe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different pedagogical practices in these two cultural contexts led to the different uses of the Internet in school between American students and Chinese students. (b)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chool/home differences in Internet use for American students, but not much school/home difference was found for Chinese students. (c) There were salient similarities between American students and Chinese students in terms of the most popular activities they engaged in online. (d) Internet us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chool had some influence on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pecific subjects.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cent increase in older students at Korean universities dominated by younger students. A case study design is used to g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experiences of older students in a Korean universit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of twelve older students, three professors, two administrators, and four younger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were conducted for the date collec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xperiences of Korean older students differed from those of counterparts in western countries since academic and extracurricular services of Korean universities were geared towards younger students and thus were unhelpful for older students with multiple responsibilities at work and home. Also, the results show that traditional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younger and older students created strains for older students who had to rely heavily on younger counterparts. This study's findings highlight the crucial roles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and culture in the experiences of older Asian stu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