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以屯堡人清明"上大众坟"为个案,在田野调研的基础上,从人类学的视角,描述屯堡人清明"上大众坟"的仪式过程,探讨"上大众坟"隆重之因及其功能,认为这一活动是屯堡人凝聚族群记忆、强化族群认同,建构屯堡文化的标识符号之一,是屯堡社区稳定和谐的又一因子。  相似文献   

2.
在黔中屯堡,清明祭祖具有次数之多、人员之众和规模之大的特点.作为宗族血亲的物化形式,清明祭祖在屯堡社区具有伦理道德教化、彰显历史记忆和增强族群凝聚力方面的重要价值.进而成为强化屯堡族群认同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追遡屯堡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佛头"作为屯堡村落中有特殊印记的人物,她们不但经历、参与了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的重要历程,还协助处理屯堡婚丧喜庆、家庭纠纷、宗祠祭祀敬神等事务,"老佛头"善良热心不求回报,在整个屯堡族群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引领凝聚全族的作用.她们用奉献精神树立起精神的权杖,让屯堡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4.
将屯堡族群视作进化上的整体单元,屯堡族群在黔中地区的形成是一个人类群体与所处的社会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通过对屯堡族群生态学动态特征的研究,作者认为,屯堡族群与汉族大群体、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态位分化、社会自组织机制的形成、干扰因素及族群的时空分布是影响该族群形成及今后演化方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贵州军屯的制度背景使屯堡族群主动将国家意识与符号运用于族群身份的建构过程中,最终使国家的权威得以在地方社会中“驻扎”,充分利用国家符号更有效地支撑了屯堡族群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族际通婚是最能直接反映两个民族之间交往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历史上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紧张,屯堡人基本上是族群内婚。从1980年开始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开始出现联姻的现象并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但通婚总量并不高。本文通过分析社区、族群特征及个人特征对族际通婚的影响,认为现代化进程中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是保持着良性的互动的,义务教育的普及、族际通婚态度的转变等因素是1980年以来族际通婚比率上升的原因;而民族间存在的文化边界、历史遗留的族群偏见及族群分层现象的存在是制约族际通婚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屯堡人的非宗族性与明初的军事移民背景和"卫所屯田"制度有着根源性联系,屯堡人的特殊的居住模式、通婚圈、家庭类型和人口迁徙模式都彰显了其非宗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辣椒是一种辛辣蔬菜,有开胃消食、御寒祛风湿之食疗作用,很多人嗜食成瘾。一些人将辣椒文化提升到族群精神的标志、地方文化的标志之地位,甚至有人还提出"湖南辣椒文化"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人在认识上弄错了"辣椒文化是族群认同的半标志物"的性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行动上的尴尬。  相似文献   

9.
对1990年被正式认定为“毛南族”的贵州南部佯僙人的族群认同进行了考察。认为,一方面佯僙人族际交流与互动的日益频繁,其显性的文化特征、族群符号在不断消逝;另一方面“法定”的民族属性对佯僙人认同的冲击,致使族群认同功利性取向不断增加,佯僙人族群认同面临表述上的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他们强调隐性的族群符号,即族群的心理边界在族群认同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强化族群边界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0.
黔中屯堡人与北盘江"喇叭人"是明代军事移民后裔,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生息繁衍,表现出了相似的文化事象。婚姻礼仪作为最重要的人生仪礼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主,梳理、比较了屯堡人与"喇叭人"的婚姻仪式,可以窥见两个族群的共性,以期为研究明代屯军后裔历史发展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在汉学研究中,从事研究的学者既有中国人亦有西方人。因此,汉学研究所涉及的学术政治虽然没有东方主义那么强烈,却显得多姿多彩,纷繁复杂。近年来的一些汉学研究的争论个案向我们生动地表明:学者的族群因素对汉学领域学者的心态产生了知性方面的影响,甚至会演化成带有族群色彩的学术政治,并对学术观念和研究范式的使用产生相当的影响。由于置生于身份政治的学者很少有人能清醒意识到或愿意承认是族群身份在作祟,这种影响学术的心态可被称为"族群无意识"或"知性无意识"。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确实有一部分壮族真的是世代生活在岭南的,是岭南的土著民族(自称布土、布侬,布依,布傣(岱)等,都为岭南的原生土著)。但是,壮族总人口当中有1/3强的人(自称布壮,为岭北的原生土著,后迁移岭南,为岭南的次生土著)在春秋晚期以前是居住在岭北湖南的湘江中上游流域的。这说明,壮族族群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壮族不同族群的文化生成机制及其文化特征不一样。壮族五大族群中的布土族群和布侬族群信仰布洛陀为创世主神;布壮族群和布依族群信仰盘古为创世主神;布傣(岱)族群则信仰和崇拜"天"神。  相似文献   

13.
"云计算"、"云储存"、"云服务"、"云传播"等概念交织构成一幅生动的云时代现实图景。云时代促成了民族地区族群文化交往内容的网络化和虚拟化,出现了网络互动这一新的族群文化交往的形式,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交往路径同时联动以及族群文化强弱格局的动态变化。云时代民族地区族群文化交往表现出多极族群文化主体的联动、族群文化的反思与变构、族群文化交往能力的快速攀升、族群文化交往进程的广延性以及族群文化交往的公共整合性特征。云时代民族地区族群文化的选择路径和整合态势决定了族群文化交往的实现状况。  相似文献   

14.
族群建构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方学者安德森(B.Anderson)的民族观为参照平台,通过展示前辈学者对"族群"概念的丰富多彩的解说,指出了族群建构的学理依据和实践价值,揭示了学术意义上的族群建构与具有政治意义的国家认同这二者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强调了将它们并置关联在一起的现实意义,进而初步彰显了学术研究中固有的"政治倾向性",阐明了在学术研究中要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思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我们对云南迪庆"藏回"族群的社会结构进行了较深入调查,揭示了"藏回"族群的形成是在藏区回族移民和藏族长期频繁的社会交往中,回族对藏族社会生活及文化的积极适应结果,是回族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我们研究"藏回"族群结构多元的文化构成,探讨现今"藏回"族群村落社会控制三元结构并存的新问题,提出云南"藏回"是历史上穆斯林积极适应藏区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回族的一个亚族群。  相似文献   

16.
语言学在追求科学性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陷入"人的缺失"的困境,这提示了语言研究的杜会学视角的必要性.在方言分类问题上,语言学把方言定义为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把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自身的特征作为方言分类墓准;语言社会学则认为,方言作为一个族群的母语,既是一个族群区别于其他族群的重要标志,又是一个族群自我认同的基础,因此语言使用主体的族群认同也应该成为方言分类墓准之一本文从语言社会学的视角,重新检视被语言学家归类为客家话的闽粤赣边区诸方言之间的异同,选择其中典型,辨析这些异同与各方言使用主体的族群认同之间的联系,挖掘相同的或不同乃至对立的族群认同形成和存在的社会历史原因,尝试对语言学关于客家话界限的规定予以语言社会学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杨垚 《甘肃高师学报》2011,16(3):135-139
认同是指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它既是一个社会群体借以证明自身合法性的依据,又是一个群体借以团结其成员的核心力量。族群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想象"。文县白马人是我国"藏彝走廊"中一支民俗独特的族群,他们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构成了白马人最重要的"集体记忆",一代一代深深地镌刻在族民们的脑海中。白马人在对祖先历史的追忆中,延续并强化着"想象的共同体"意识和"边界"意识。  相似文献   

18.
马华族群关系与马印族群关系一直是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的两大主题,二者兼属于"马来人与非马来人关系"的范畴.但由于华、印两族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差异巨大,因此,马华族群关系与马印族群关系在表现出部分共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王以仁自觉带有郁达夫的色彩,虽列文学研究会的门下,实属于"郁达夫族群"的一员."郁达夫族群"的主体心理建构是他们心灵深处的自卑,由自卑而导致他们情感领域中的隔绝和孤独,自卑和孤独所致的的心理紧张又催逼他们焦灼呼唤着理解.在这感情的内煎和外化过程中凸现出他们的独特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20.
"鲁班记忆"这一汉民族的原有记忆,在我国历史上经过民间的不断重构,文化内容日益丰富。它不仅存在于汉族族群中,而且也融入了西南少数民族族群,这种同一记忆的跨族群传播在我国文化史上并不少见。文章首先简要陈述民间关于"鲁班记忆"的不断重构,然后重点从移民、宗教、工匠技艺、文学艺术传播这四个方面,逐步展开探讨分析这种记忆的跨族群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