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文化词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汉语学习者想要学好汉语,必须掌握这些涵义丰富的汉语文化词。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对汉语文化词进行界定和分类,探讨汉语文化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词汇空缺方面的问题不同语言的词汇量不等。在任何一种文化中 ,总有一部分词汇在另一文化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例如汉语中的“风水”一词 ,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它是我国自古遗留至今的独特产物 ,是祖先因生产生活和消除对自然恐怖的需要而逐渐创造出来的。从巫术走向实践并在民俗与乡土中滋生、蔓延 ,最终又融于民俗 ,形成一种奇特的乡土文化。而英语文化中就没有这一概念 ,“风水”在他们的意识中 ,只不过是天地万物中两种自然现象罢了。英语中的 privacy一词也是如此。英语文化的价值观对 privacy赋予很高的价值 ,以英语为母语的…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汉语词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我们可以从一个个具体的语词中分析一些具体的文化因素,也可以从一组组语词中揭示出某些文化现象。俄罗斯学生对汉语亲属词所包含的文化内容、汉语词汇中的禁忌文化现象以及汉语数量词的文化内涵的理解、词汇超常搭配的文化新意的理解都存在着较大困难。结合本人的对俄汉语教学实践,着重分析汉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值得关注的文化解读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考释了汉语词汇中“密封”与“弥封”之间的渊源关系,并对《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弥封”一词的解释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5.
话语创新首先是依附于语言构词、语言思维的功能体现,是思想创新的前提。现代汉语中的“别”从本义到引申义,具有典型的汉语思维特质。别现代一词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中国文化背后的汉语思维高度契合,是汉语思维之下符合汉语构词规律的中国话语创新与理论创新。别现代一词与汉语思维和汉语构词规律的高度契合表现在:一是汉语思维具象重意特征与别现代之“别”的会意结构;二是“别”“别现代”的汉语思维实质;三是基于汉语思维的别现代理论之涵盖性。  相似文献   

6.
仿译是一种逐词逐句的翻译方法.能成为汉语语汇的仿译词除了体现翻译的基本原则--"真实、通顺和传神"外,文化造成的词汇空缺,汉语构词习惯,相对应的语素的联想意义,人们对译出语历史文化的熟悉度、认知度都可能影响外来语中的词汇能否以仿译词进入到汉语语汇中.同时,汉语仿译词对人们了解他国文化、语言,吸收新概念,填补词汇空缺,丰富、发展汉语语汇有着一定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词汇部分对比,本文从新增、减少、改动三个方面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中收录的大于词的词组、熟语、固定格式等“非词成分”的变动。认为这种变动背后体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三种理念:大词汇小语法、重视语块收录、口语与书面语兼顾。文章最后对《等级划分》中“非词成分”收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构词中反映着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所谓构词是指词的内部结构问题。……对现有词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出词的内部结构规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在语言中就反映着这些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语言的结构其实就是人的思维在语言中的表现。而词的内部结构是语言的结构在词汇系统的体现,因此,它同  相似文献   

9.
英语词汇十分丰富,相当多的单词往往是“一词多类”或“一词多义”。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语与汉语中的词汇意义是有差别的,要想在这两种语言中求得词汇意义完全对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许多同学由于不熟悉或一时想不起书面表达中所需要的词汇,便用他们自己熟悉的英语单词,用汉语思维生造出五花八门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中国式的英语。例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汉语拼音形式字母词语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用“汉语拼音字母词”来称说这一类词最为合适。丈章分析和探讨了汉语拼音字母词在汉语词汇中的定性问题,认为它们是汉语词汇中字母词的一部分,分析和探讨了关于这类字母词的定义界说问题.提出了对汉语拼音字母词的规范使用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曾经在一定时期内被定义为"新词语"的词,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方向:一种情况是被人们普遍接受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另一种情况是未流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这些未流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新词语又有两种情况:有的仍然还出现在人们的交际中从而成为词汇系统的活动层,有的没有得到普及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本文通过对《汉语新词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比,重点探讨某些新词语未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的明治维新过程中,率先将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社会、政治相关的名词翻译成“和制汉语”。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将已经被翻译成“和制汉语”的汉字词汇借用到汉语中,这便是近代中日语言文化交流的起点,其中大多数词语也被沿用至今。20世纪后期,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越发频繁,这期间也陆续有日语词汇被借用或音译为中文。而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新媒体发展,日本流行文化大规模进入中国,由于日语中部分词汇比当代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简洁、准确的表达,这些词汇也就被年轻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流用至汉语中,其中包括直接原样借用日本汉字词并保留其词义的“借形词”;通过音译形式转换为汉语但保留原本词义的“借音词”;亦有通过借音或借形等形式融入至汉语,也有词义与日语原词有些许出入的“变义词”,以及参考日语原词使用的汉字或假名,对其加以改变而来的“变形词”等。当代年轻人在网络平台上使用这些日语词汇的现象颇为常见,这些新词对汉语可能造成的正面及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我们在积极引进丰富汉语词汇的同时,对于这些新词汇的使用也需要适当管制,确保规范使用,以减少对未成年人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用编码度理论和汉外、汉语普方古综合比较的研究模式,讨论汉语的基本颜色词。上古汉语比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基本颜色编码度低,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方言及方言与方言之间基本颜色编码度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是汉语颜色词的历史传承、变异和认知发展而导致的词汇创新造成的。上古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在“紫”与“褐”的发生顺序上是一致,但与基本颜色词理论的普遍发生顺序不一致,基本颜色词理论认为“褐”在“紫”前出现,而汉语正相反。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各个时期典型语料的基础上,简要描写了现代汉语中表“某某时间”的标志“时”在汉语史中的词汇兴替情况,文章把“时”“顷”“间”“际”“次”“处”“会”这一组词定义为时间标志词,并从语义基础和句法位置两个方面解释它们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取汉语和泰语的谚语进行对比研究,从常见事物词、数词、口语词、文化词在汉语谚语和泰语谚语中的运用入手,探讨了汉语谚语和泰语谚语的词汇特点。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其基本材料是词。词汇是目前语言学研究最活跃、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之一,词汇识别也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目前的研究中,汉语词汇的几种表征与加工机制仍然存在争议,并且汉语词汇的横向、纵向研究发展迅速。回顾以往研究我们发现,汉语词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双字词使用频率的研究、汉语双字词语义作用的研究、汉语合成双字词的研究,以及汉语成语加工的研究。今后汉语词汇加工研究的重点是:寻找出汉语词汇通达的规律以及通达过程中的眼动机制和脑机制,建立汉语词汇识别的认知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17.
都园镜 《双语学习》2007,(12M):20-21
针对韩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是目前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热点领域。直至现代,韩国语中的汉源词汇仍占60—70%。韩汉两种语言之“同”的基本状况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韩国语中的汉语词源及其汉字使用上;而韩国语中的汉源词汇与汉语发音的对应规律也很容易掌握。对韩国语中汉源词汇的研究,在对韩汉语教学的教材编写、课程设计、语言分析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统筹主编的《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是一部中型外来词词源词典,其收词对象主要为外来词。通过对《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所收的124条近代汉语晚期的外来词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从共时的角度看,近代汉语晚期的外来词以意译词为主,且多为科技词语;从历时的角度看,汉语中的外来词上古时期以音译词为主,中古时期以来则以意译词为主。它巩固了佛教外来词涌入后汉语合成词以偏正式为主体的局面,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心理因素、宗教政治信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因素不同,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尺度赋予描绘事物的颜色词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样就导致了人们对各种颜色的价值判断和实际运用的巨大差异(蒋栋元2002),即所谓的“色差”。因此,了解不同文化对同一颜色所产生的常规性联想也是避免失误、顺畅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环节。黄色,作为众多色彩中的一种,在汉语言文化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在汉语中,以“黄”作为构词材料的词汇虽有单纯描绘物质的一面,如黄河、黄雀等词,但更多的与“黄”有关的词汇蕴含着丰富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熟语的一种,汉语惯用语和成语都是经过长期习用而形成的固定的语言结构,其意义常常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本文以汉语“玉”词群的惯用语和成语为例,对它们的语义进行范畴化,并对其隐喻认知意义进行分析,以帮助汉语学习者理解其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