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成”是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的最强音。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下凸显出来的一种教学理念。生成性思维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在生成性思维看来。事物没有先在的本质和外在的规律,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以此为基础,可以认为.生成性教学是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等应依据具体情境及其变化而不断地作出调整和创造的教学。自生成性教学理念提出以来。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物学》2006,22(3):23-23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开展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种目标所关注的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师生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而提出的相应的目标。生成性目标注重的是过程,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这种目标的教育哲学观是基于教育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在此任何阶段上的目的都不是终极目的,目的是演进着的,而且不是预先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峰 《教育导刊》2005,(11):41-43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其设计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层次性、具体性和甄别性等原则;要处理好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教学过程中主导与主体之间以及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总要求,在对教学系统环境、学生状况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用马杰的行为目标理论来编写结果性教学目标,用格伦兰的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理论来编写体验性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当前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有三种: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是预设的,用表示学生发展变化的行为加以表述,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教学中能够发挥导向、调控等作用.生成性目标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随机提出的,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表现性目标关注学生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时的首创性表现,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中要实现这三类目标,教师需要具备教学目标的生成意识和关联意识,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力求三类目标的整合.  相似文献   

5.
意外?惊喜?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混乱无序的盲动。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构建生成性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据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根据情境变化作出适时调整和创造.文章重点对生成性教学的含义、生成性教学的具体原则以及具体策略进行详实阐述.  相似文献   

7.
张斌 《现代语文》2009,(10):80-81
生成性教学也叫"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学的生成性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当前,人们普遍认识到,为了改变"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教学思路,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出新的情境,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契机,以便让教学演绎出一幕幕的精彩。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误区,本应精彩的生成却变成了"虚假生成",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反而让教学成为教师的单方面"表演"。只有正视并不断改进这些带有偏差的教学行为,才能让教学具有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9.
王俊 《山东教育科研》2009,(14):35-36,61
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学的生成性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当前。人们普遍认识到,为了改变“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教学思路,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出新的情境,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契机,以便让教学演绎出一幕幕的精彩。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误区,本应精彩的生成却变成了“虚假生成”.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生成性教学也叫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动态生成教学,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1.
吴永军 《早期教育》2005,(4):i003-i003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课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基于生成性理念的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好的内容,而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论"三维一体"课程标准的落实与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体发展,“三维目标”整合达成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在“三维一体”课程标准落实中,要根据学科特点确立“三维目标”的比例,寻找“三维”结合的整合点。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通过行为目标、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表述方法来实现。对于我国教师来说,学会具体、明确地陈述教学目标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但更要注意情感目标、生成性目标的挖掘。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在过程性目标中强调情境教学。从教学论角度看,其合法性在于“教”的情境性、“学”的情境性以及“知识”的情境性。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过程的体验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但是,在实践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却出现了一些偏差,致使情境教学只有热闹的情境而没有数学,学生面对具体情境无所适从,这主要是由于数学知识的特殊性所致。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导致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李祎 《早期教育》2006,(8):44-44
1.教学目标的生成性:在“生成论”的教学观看来,“目标”的价值不在于定位,即规定学生必须达到某一终点,而在于定向,即明确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的性质和方向。“目标既不是精确的也不是预先设定的:目标应是一般性的、生成性的,从而鼓励创造性的、互动的转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教学的预设性目标之外,还要关注在教学中生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在活动中形成,并且与活动统一,  相似文献   

15.
俞瑾 《教师》2011,(22):42-4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教学中,在师生相互合作、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境和"独到见解"。但不管是突发性的,还是诱发性的课堂生成资源,每个教师应随时关注课堂动态生成的这些惊喜,把生成的信息灵活运用,变为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历程,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教师须善于捕捉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善于调整和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裴红波 《考试周刊》2011,(66):79-79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混乱无序的盲动。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偏重教学目标的实现,通常是预设式教学,忽略了课堂环境的复杂性与个体的多样性,不利于学生全面、自主地发展.而新课程倡导的生成性教学,以弹性预设为前提,会随学习主体与教学环境等实际变化而灵动调整,实现动态生成,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与智慧光芒.同样,在新课程形势下,初中化学教师也要将生成性教学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改进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一、抓住生成性教学内容,在预设中生成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引导和定向的作用,而维度与内容是教学目标设计在不同层面的问题展示,使教学目标具象化到可以操作和展现的程度,在目标设计的过程中更加明确,也更加的具有科学性,进而得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行为目标为第一个层次,注重于学生在行为上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外显性特征;展开性目标为第二个层次,偏重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有生成性的特征;表现性为第三个层次,着重于关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在  相似文献   

20.
生成性教学也叫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动态生成教学,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