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汪丞 《中小学校长》2012,(11):56-59
了解校长队伍建设的现状,厘清校长队伍建设的问题,是创新校长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发展的基础工程。但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教育统计中缺少校长条目,使校长基本信息统计一直处于缺失状态。为了推进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上新台阶,笔者以H省为对象,开展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基本情况调查。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调研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中小学校长、教师、教育局教师管理科(股)长及分管领导、校长培训机构负责人等。(二)研究方法由数据统计、问卷调查、实地抽样调查组成。  相似文献   

2.
一、充分认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建设高质量的教师和校长队伍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生力军。骨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仅体现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而且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改革开放以来 ,我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与素质教育工作的要求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部分教师和校长的教育思…  相似文献   

3.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校长是教师的教师”等,这些来自于教育实践经验的精辟论述足以表明校长在学校进步与发展、师资队伍建设走向健康之路的过程中起到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可以断言:中小学专家型校长队伍建设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优劣,甚至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真正得以实现。尽管如此,目前我国中小学专家型校长队伍建设仍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诸如:专家型校长的培养途径不够明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建设,国家层面出台了各类教师专业标准和校长专业标准,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通过对名校长成长历程的梳理与反思,对教育家型校长发展路径的关注与探索,从而推进校长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我们期待一批教育家型校长行走在教育路上,迅速成长,脱颖而出,快速前行,引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2月4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教师[2013]3号)(以下简称《标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颁发的第一个校长专业标准,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基础性、规范性文件。校长专业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标志我国校长队伍建设和管理走上了科学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管理体制、师资培养、课程设置是办好教育的三根支柱.管理体制的实施、师资的培养均与校长有密切联系。校长是办学治学的核心,负有领导教师、管理教师、提高教师水平的重任.校长应该是懂教育科学,懂科学管理的人。在普遍实施校长负责制的今天,重视对校长这支教育系统管理队伍的分析研究、培训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对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校长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新世纪,如何建设校长队伍?我觉得应该建立以下四个机制。一、灵活多样的选拔机制校长的选拔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们应该树立“每位教师都可能成为校长”、“每天的工作都在造就校长”的理念,经常地、广泛地、不拘一格地选拔校长,使校长队伍充满生机与活力。校长的选拔方式,一般有自荐式、推荐式、任命式、选举式、招聘式几种。通过这些方式选拔校长时,要注意做到5个结合:1.自荐与推荐相结合。校长候选人的产生,传统的做法是组织推荐,其优点是可以在干部的…  相似文献   

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校长流动”在一些地方开始变得频繁起来。“校长流动”,成为校长队伍建设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也必将对学校发展与品牌建设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建设好中小学校长队伍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这是一项关系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要保障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质量,就必须建设好、管理好培训教师队伍。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包括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本文主要探讨省、市级教育培训机构的兼职培训教师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问题主要包括校长选拔制度、校长任用制度、校长培训制度、校长资格证书制度以及校长评价制度等。我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很突出。国外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具有参考价值。加强我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要明确校长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完善校长资格证书制度和聘任制,建立务实有效的培训机制,强化考核监督机制,推广校长职级制,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应法制化。  相似文献   

11.
专家型教师: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专家型教师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文章从专家型与新手型教师的研究入手,探讨两者的本质差异,通过对专家型教师的主动反思、对基本教学问题的处理达到自动化、知识结构化、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监控能力等四个基本特征的分析,阐述了其对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和学校学术品质的集中体现,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职业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师资队伍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并从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先进经验,从多种途径出发进行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教师的地位与价值、初心与使命,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根本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党和国家的教师政策强调: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教师的初心是立德树人,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主要内容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专业素质、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地位待遇,根本保障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相似文献   

14.
从圣坛走向现实--教师形象的理想境界与生活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一向有“师道尊严”、“尊师重道”的传统,对于教师的作用与角色期待更是高,有“万世之师”之称的孔子以其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高尚气节为教师作出了一个近乎“圣人”的定位。在社会转型的今天,这样的教师观显然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树立教师是“学习者”、“合作者”、“设计者”等新理念,开辟教师观的新视野成了当务之急。本文欲从我国历代理想的教师形象的回溯出发,分析这种理想境界与现实的差距,进而对如何让教师从圣坛回归到现实土壤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聘任管理上的"唯才是举",兼职流动管理上的"不求我有,但为我用",进修管理上的"内外兼修",薪俸管理上的"差别对待",考核管理上的"教授主持、校长决断",退出管理上的"校长集权与政府保障并存"。高校教师的分类管理整体上对推进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因时代局限,民国时期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仍旧存在:尚未构建起完备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体系,尚未形成科学的高校管理分权机制,专业化的高校教育职员队伍建设滞后和缺乏充足的物质条件支撑等缺憾,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6.
教师学习策略的研究是窥探教师学习内在心理机制的有效途径。对教师学习策略的建构必须在教师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既要体现教师的职业特征,更要为指导教师有效学习提供可资操作的指标。因此,教师学习策略体系不能照搬一般学习策略的理论,更不能抛弃学习策略理论另起炉灶,而是要形成以知识转化为核心,以调控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为辅助的完整体系,从而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则系统和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17.
安迪.哈格里夫斯在教师教学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情绪地理"理论,其包括政治距离、专业距离、道德距离、物理距离和社会文化距离五个层面。并指出管理者在教育变革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时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情绪因素,学校领导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中要考虑教师的情感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要利用情绪实践活动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工作中要与同事、领导、学生家长建立起合意的情感联系。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但当前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存在不足,要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转变观念,以师为本,加大“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和引进,稳定专、兼职师资队伍,完善和改革各种用人制度,引进人才,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央苏区时期从临时中央政府到省苏维埃政府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训工农教师,改造利用旧知识分子与重视师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体现。该时期的师资队伍建设既是苏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其获得发展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20.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先后将教师视为脑力劳动者、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以及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不同的角色定位折射出党在不同时期对教师地位、作用和职业要求的认识,其核心内容包括:将教师视为劳动者以教书育人服务于人民;将教师视为创造者以培育人才创造新价值;将教师视为引导者以高尚师德引领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教师观立意深远、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是对领导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的不断总结、反思、提炼与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