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个人记忆与历史再现——谈哈金的流散身份和文革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流散写作和流散者批评成为国际学界关注的焦点.哈金作为一位典型的流散作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华人流散文学的难得素材.他的流散身份一方面带给他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同时又使得他站在两种文化的边缘,对其加以观察和反思.他在中国特殊的军队生活经历留给他深深的记忆,成为他抒发情怀、从事文学创作的源泉;他的流散者身份又使得他的文学创作与众不同:独特的叙事方式、多彩的题材和巧妙的构思,揭示了人性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同时,哈金的文革书写也进一步加强了西方读者业已形成的东方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2.
长久以来,对于郁达小说创伤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一直有所争论。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小说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说明由于当进的社会压迫,“理”、“礼”束缚等造成青年知识分子的“零余者”身份,使得他们由极度的失落以至心理上曲扭变态。揭示了他们在白挣扎中觉醒,在觉醒中毁灭的深层次精神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冰心与英国的狄更斯都擅长描写儿童形象,但这两位作家在塑造儿童形象的手法、塑造的贫苦儿童的结局和对儿童倾注的情感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旨趣;他们对儿童题材创作的贡献及其各自的局限性也是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在殖民背景之下,流散主体在遭遇"他"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的身份认同感。后殖民文学是流散主体身份认同叙事中最具代表性的演示。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人物J.M.库切因自身的流散经历遭遇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故而在《等待野蛮人》构建出一种动态的、复合的流散身份。经历了"流散"后的库切和"野蛮人"最终在"寻根"之旅中获得了自我对流散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青楼生活是宋代传奇作家颇为关注的题材.这类作品反映了新的生活内容,在妓女形象塑造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对妓女生活的描写更为世俗化;推崇妓女之"才",塑造了大量的"才妓"形象;理胜于情,道学色彩十分浓重.宋代传奇中青楼题材的作品虽无法与唐传奇中的佳作相媲美,但它们带有更为明显的时代色彩,具有一定的文化蕴涵,在中国小说史上有其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族群角度而言,移民群体相较本土居民,属于天然的社会弱势地位;而从形象学角度而言,"形象"是依照形象塑造者的自身需求、表达塑造者的欲望与诉求而创造出来的。因为历史的缘故,华人移民及其后裔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弱者感受"。本文选取了一些华人移民文学作品,结合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对文本里所塑造的移民"弱者形象"进行分析,探究这些移民弱者形象的形成原因及背后隐藏的诉求。  相似文献   

7.
古巴犹太裔美籍人类学家露丝·贝哈和她的犹太家族、犹太族群承受着流散哀伤.露丝·贝哈意识到流散的犹太人面临身份危机,他们既渴望保持种族纯粹,又必须正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种族融合.露丝·贝哈将自己无处安放的乡愁借由房屋钥匙和外曾祖父的手写书两个回忆形象,找到了回家指引和精神家园.同时群体代表贝哈姓氏的离散犹太人重返西班牙贝亚...  相似文献   

8.
鲁迅叛逆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距离控制孙丽涛鲁迅反封建的思想突出体现在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尤其是对叛逆型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上.鲁迅在这一类系列形象中更多地揉进了作家本人的思想观念、人生体验:封建宗法网络中痛苦的挣扎和反抗,新的价值观念树立后又面对无以置...  相似文献   

9.
陀思妥耶夫斯基"残酷的天才"的创作个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他将黑暗角落的一切加以赤裸裸暴露,描写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无路可走,表现他们的挣扎和绝望,以及在绝望中的精神崩溃过程;描写了一批虐待者的形象,表现和渲染了他们的虐待行径,在他的作品中有一大批人格变态的形象;在对人物心灵和精神实质的揭示上,表现得穷追不舍、"残酷无情".他在小说创作中采用了"复调结构"、"精神分析"和"浓缩时间"等方法.  相似文献   

10.
莱辛在非洲的流散经历深刻影响了其创作。她在《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中塑造了流散的三区女王爱丽;讲述了她婚后移居四区遭遇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描述了她面临的文化疏离与身份认同。爱丽的文化疏离是双重的,既因地域上远离三区而与母体文化生疏,又因难以融入四区而与异域文化疏远。双重文化疏离造成爱丽身份认同困境与孤独焦虑。这也是莱辛自身流散的写照,折射了当代全球化社会中流散者在多元文化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1.
While concerns around minority ethnic students and underachievement 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such as in England,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ose who excel, except as reference to justify the equity of the established syste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ducational success of British Chinese and Indian students, who are synonymously recognised as the model minority due to their tendency to achieve exceptional grades in national examinations. Data in this paper includes four discussion groups and 23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British Chinese and Indian students (aged 11–14) and six teacher interview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ocial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label of model minority and how these students attributed with such an identity construct and interpret educational success. Although high expectations by self and by others can positively contribute to the educational success of British Chinese and Indian students, inflated expectations can also generate a continuous sense of insecurity. Model minority students must contemplate the fear of failure and the potential damage they could inflict on the reputation of their family. Implications of the identity of model minority for students, teachers and policy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第五代电影人的发轫之作《一个和八个》以及《黄土地》的分析,认为"第五代"的电影实验不但体现了一代电影人的现代意识,也是他们作为"革命之子"的言志之作。"第五代"是文革中长成的一代,是"父"的"红卫兵"和为"父"放逐的"俄狄浦斯"———"知识青年",他们注定要在对父的怨恨、背叛与皈依中获得父的精神传承,并通过极端个人化的影像完成集体性的身份表达。虽然以意象造型为核心的影像本体论的形成是中国电影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第五代电影依旧保留着革命时代的文化基因,是介于革命与后革命之间的褐色浪漫主义电影。  相似文献   

13.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是所有知名意大利导演中最不被国人理解的一位,一度被误认为是"色情影片大师"。事实上,帕索里尼不仅是一位电影导演,还是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身份和多元化的作者身份。面对社会的迫害,世人的误解,他不得不为自己建构一个异端的主体身份来说出真话。只有真正理解了帕索里尼的异端身份,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思想,读懂他的作品,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卡尔维诺会叹息他的死亡仿佛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被他的国家所背叛。  相似文献   

14.
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李安以其拍摄的电影来展现东西方文化冲突,传达了处于美国边缘社会群体的呼声。文章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整合李安的两部电影《推手》和《喜宴》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围绕影片中的冲突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即中西文化差异,深入探讨了差异所造成的华裔移民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研究李安的电影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周围世界,充分掌握中国与西方的不同特点,在多元化的社会语境中构建起植根于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新的文化身份,达到有效的跨国界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俗在第五代导演和海外华人导演的影片愈发流行的浪潮中已经显现为重要的媒介因素。这些影片不仅为揭示中国与中国人在新时代的变化提供了信息性和象征性的叙述,而且也为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的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民俗研究所关注的是民俗学者拍摄的纪录片或有关某些民俗活动的影片,使用的是民俗电影这样的术语。电影研究所感兴趣的是民俗在影片中的特定使用方法。尚待界定和研究的是那些只存在于影片中而不一定存在于实践的被创造的民俗。界定影视民俗为此类影片中的民俗或类似民俗。这些影视民俗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的建构与重建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姜文个人独特的导演风格进行分析,并从其作品《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结构、叙事、拍摄手法等角度入手,逐一进行分析,以期在导演个人的作品序列和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当中,对导演及其影片的时代性进行评论。还通过归纳姜文与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不同之处和作品中透露的中国电影生态文化,来评述姜文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各代导演身份角色的变迁,并以一种社会学模式概括了导演代际更替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一代导演的行动策略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新导演能否获得命名。在2001—2002年度出现了大批新导演,他们虽然采用了独特行动策略,但这仍然不能成为他们以“代”命名的根据。在当下的电影格局中,中国导演已经被整合为在身份角色上无差别的文化产品生产者,研究者的视界也应该超越过去的代际批评之分。  相似文献   

18.
杜廷茹  钟平 《海外英语》2012,(1):133-135
近年来,学说汉语和欣赏中文电影成为了一股无法阻挡的潮流。越来越多的优秀国产影视作品开始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然而大多数外国观众并不具备直接欣赏中文电影的能力,因此,字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冯小刚是我国优秀的影视导演之一,其作品语言具有独特的"冯氏幽默",令人回味无穷。该文将以目的论为视角,以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字幕翻译为素材,研究译者在该影片字幕翻译中所选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第六代"导演拍摄影片的题材选择不同于他们的前辈,他们影片中所呈现的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甚至很多人是我们以往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多不涉及的边缘人,电影艺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当代新生代导演电影作品中,传统的父亲形象被重新书写。通过对父亲形象的不同书写策略的解析,着重探讨了这一传统形象的新变。文中指出父亲形象在电影中的表达,与新生代导演的文化立场、创作态度和市场遭遇具有某种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