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和课程形态,因此,它不仅与以往的课程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有着本质区别。本文着重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关系,以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2.
姜丽华 《教育科学》2002,18(6):23-24
在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混淆的情况,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学科课程完全或部分分解掉。针对于此,我们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它非常追求时空的开放性,“大时空”教学要求与我们常规的课堂教学产生了较大的矛盾。本文“以课程理念为指引,以课型研究为出路”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探索,设计了“技能性”、“研究性”、“社会实践性”三种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课型,将有利于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切实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其课程价值,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门课程的基本规定和核心理念,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认识,结合学生实际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具有其规定性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  相似文献   

5.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设置的结构和类型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要实践好综合实践课程,需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它的实践基础。对于综合实践活动来说,课程资源无比重要,因为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综合  相似文献   

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方案中的一门必修课,与其它课程一样,具有独立的课程地位。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所以被期待为新课程的亮点。笔在教学视导中发现,不少学校在实施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等不少误区,有必要予以澄清和辨正。  相似文献   

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分析和问题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如果要为它寻求一种独立的课程定位,就需要彰显其独特的价值。虽然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诉求,但是它还无法成为支撑综合实践活动独立课程地位和潜质发挥的根本价值取向,因此,只有从杜威的思想和“生活世界”理论下才能寻找到其真正合法存在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和潜能,还要从现实化的意义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现状进行描述和反思,从这种描述和反思中达到对教育现实和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具有更为深刻和实在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当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候,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于2004年9月正式走进辽宁省中小学校园,走进我们的生活。它的创设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断推进,它将在无数教师、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震颤。  相似文献   

9.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纲要》规定地方和学校可以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一起统筹安排,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和学校可以用某些地方课程来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分割给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而是可以从内容上、活动方式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技术上进行有效地加以整合。随着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增多,如何实现有机整合,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非本校本课程,以其现实性、生成性、丰富性的鲜明特点,实现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实施,在课程设置、人员安排、时间利用上进行统筹规划,有利于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实施,有利于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2001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学校课程领域五年来,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基础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和认可。在许多学校的课程表上,我们可以看到“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在欣喜地接受这样一种全新的课程之余,是否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课程,它的发展是否会一帆风顺?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呢?结合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愿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1.
2001年秋季,新课程实验在全国38个实验区启动实施。一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向我们走来。当我们欣喜地迎接它到来之际,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如何进行该课程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更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从实践经验出发,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在一定区域进行整体推进谈谈具体的做法。一、整体规划,以课题研究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实施经验,要很好地实施这门课程,应对课程建设有个整体规划,以课题运作方式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先,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综合实践活…  相似文献   

12.
吴贵君 《湖南教育》2005,(20):27-28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修课程,目前已经全面走进了中小学校。然而,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一时间,无论课程理论工作者还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都难以对其有充分的准备和把握。笔者在与一些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老师们交流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那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一、教师知识与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它的目标与内容,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式与学科课程都有很大变化,这对精于学科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活动类的综合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新型产物,它与其他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学科课程与知识类综合课程的一种补充形态。目前对综合实践课程在理论定位与研究取向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澄清,为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14.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制定纲要、地方加以指导、学校实施开发的非学科课程。它承载着新课程的意蕴,突显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资源开发意识。我们知道任何课程的有效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而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特殊的课程形态更强调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几年来的实践探索。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调研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校将以往开展班队活动、展会(夕会)、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来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况。这是对综合实践课程认识模糊所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贞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活动课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们又有貌合神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国家教育部教基(2001)17号文件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引发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向其他课程渗透先进的课程理念,凸显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实施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那么,如何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审视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总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基于提高学生“发…  相似文献   

17.
祁正清 《青海教育》2008,(11):57-5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作出调整之后增加的一种新的课程,它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集中体现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其自身的概念内涵,倡导了独特的课程理念,既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难点。  相似文献   

1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而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的实施必须落实到学校。实施中如何与校情结合,如何与学校的特色融为一体,如何具体操作,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我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我们以为,综合实践活动有许  相似文献   

19.
丁月 《教育革新》2007,(4):15-15
综合实践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是一门融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为一体的新型的活动课。它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经验可借鉴,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紧密联系.让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并与学生的生活、社会文化、科技等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上、课堂里,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探索、交流、参与和解决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必修课程。”作为一门新的必修课,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它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这样,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角色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就“课程地位”、“课程形态与组织形式”、“课程资源”等方面的教师角色谈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