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复制技术的发展和载体翻新使复制形式从信息再现特点、空间形式、是否接触原件及手段上区分出多种类型,但复制侵权的标准应遵循非独创性、竞争性和平衡性。因此我国修改《著作权法》时应明确规定暂时性复制不属于复制行为,确认异种复制权,根据作品信息是否再现来定性手工复制。  相似文献   

2.
在现行《著作权法》中,复制行为与复制权紧密相连,复制权控制下的复制行为是一种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直接、间接、永久或暂时地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重复制作行为。物理特征和时空特征是复制行为必须具备的两个显著特征。只有明晰复制行为的物理特征和时空特征,才能将复制行为类型化为“从有到有”和“从无到有”两大类。同理,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将复制行为与出版行为、复制行为与引用行为更好地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3.
多数信息网络传播权规制的交互式网络传播行为都涉及复制,即将作品上传至网络服务器。但仍有部分交互式网络传播行为无须传播者首先复制作品,因此交互式网络传播行为与复制行为并不重合。作品一经上传,复制行为即告结束,无所谓停止侵权。通过上传侵害复制权造成的损失仅为制作一份复制件应支付的许可费,与网络传播的范围与时间无关,因此仅凭借复制权不足以在网络环境中保护权利人的利益。版式设计权仅包含复制权,不包含信息网络传播权,法院不应对未经许可扫描并上传图书、期刊的行为适用版式设计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许可合同即使不包含对复制权的许可,也应根据合同的目的进行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盛放烟花侵犯鸟巢著作权案为切入点,界定了建筑作品的范围包括建筑设计图、建筑模型、建筑物及构筑物,通过分解分析法阐明了建筑作品的复制侵权,阐述了"接触+实质性相似"在判断建筑作品复制侵权的具体运用,通过"三步检验法"梳理了建筑作品从立体到平面、从立体到立体的合理使用,据此认为鸟巢烟花产品及图案不构成对鸟巢建筑作品的侵权。  相似文献   

5.
复制权与数字图书馆网络传输密切相关,数字图书馆的作品数字化是否受复制权的控制,至少在关于数字图书馆的专门规定出台之前,还不能形成定论。基于图书馆在保护国家资源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图书馆的作品数字化应适当享有复制权的例外。  相似文献   

6.
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模式,引发了版权法上的又一次波动。其中,3D打印是否构成复制的问题,再一次引发讨论。文章认为二维作品和三维作品,可以成为同一部作品的两种载体形态,判断从二维作品到三维作品的转化是否构成复制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是否存在创造性劳动。  相似文献   

7.
网络环境下我国复制权发展的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的著作权保护法律体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著作权保护法律体系核心和基础的复制权,必须适应网络环境的发展。在我国复制权的发展道路上有三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第一是作品数字化问题,它是探讨复制权发展的逻辑起点;第二是暂时复制问题,这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讨论的焦点问题;第三是权利限制问题,其是“利益平衡”这一著作权法律体系根本立法原则的集中体现和贯彻。  相似文献   

8.
本刊声明     
作者投稿至我刊或接受我刊约稿,即视为作者同意授予我刊不少于两年该作品的专有许可使用权,包括但不仅限于该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广播权和电子与网络传播权等。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授权费用。.  相似文献   

9.
本刊声明     
作者投稿至我刊或接受我刊约稿,即视为作者同意授予我刊不少于两年该作品的专有许可使用权,包括但不仅限于该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广播权和电子与网络传播权等。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授权费用。  相似文献   

10.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少的一种法律制度。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作品的传播也从传统的文字形式演变成了数字形式,随之而来的,便是对著作权的保护出现了新的问题。具体讨论了互联网中的文件传输是否构成复制,提供链接是否构成侵权,中国《著作权法》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与传统著作权的关系三个方面,来介绍了网络传播中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1.
3D打印技术的发展使得产品的设计、制造和传播更为便利化,但是也随之引发侵犯著作权的风险。根据产品设计文档进行3D打印产品的行为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上的复制行为,抑或是产品制造行为,是判定其构成侵权的重要因素。对于美术作品或者实用产品的设计文档进行3D打印,将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在3D打印领域,我们应当对于功能性产品的设计文档提供著作复制权保护,合理设定复制权保护范围,同时拓展合理使用和默示许可等著作权保护的豁免制度,以期通过3D打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2.
追求首发权是报刊界一致的诉求,从法律上赋予报刊社以首发权,能有力维护报刊社的权益,有效规制转载、摘编和一稿多投行为,鼓励原创和创新,解决目前存在于报刊界的许多著作权问题上的困惑,营造报刊等媒体之间规范有序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3.
理解和表达是翻译过程中的两个主要阶段。文章首先论述理解与表达的相互关系,即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准确的表达来自正确的理解。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表达是关键。文章接着阐述宏观理解的方方面面,具体谈论篇章类型和作品风格的宏观理解;然后探讨微观理解的几个方面,即对原文词义、词语的分隔、长句难句的微观理解等。文章最后论证表达的重要性和基本的表达方法。文章认为,译文的理想境界是形神兼备,应尽可能采用直译法处理,只有在直译法行不通的情况下才使用其他译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研究重心的转换,人们逐渐发现文学翻译过程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因而读者对译文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对原文文本内容的忠实,而更加注重原作风格的再现。许多翻译工作者也逐渐从关学和文体学的角度来探讨风格这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古今中外,人们对“风格”的定义多达30余种。有的认为“风格即形式”,有的认为“风格即变异”,有的认为“风格是用于传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系列的语言特征”。笔者将风格定义为“体现作者独特写作特点的一系列语言特征”,并从语言学和文学结合的角度来着力探讨风格的可译性及风格翻译的特征及原则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首发权基于著作权法赋予著作权人发表权之首要权益之意,系作者的权利。报刊社可以通过与作者签订授权合同依法获得并非著作权法意义上具有专有权性质的首发权。首发权与专有使用权既有联系又有很大区别。首发权诉求实质上是首发作品的时点垄断权,其经济权利的实质是转载摘编首发作品的报刊社向首发作品报刊社支付的被转载摘编作品的信息使用费。报刊社的首发权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法律效力,须以公示和转授权成立与第三方许可使用合同为条件。基于报刊社首发权授权、转授权合同难以操作等原因,不应扩大首发权“有效抑制一稿多投行为”等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邓启红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1):26-28,51
我国法律对按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及其说明进行生产、施工是否属于复制没有明确规定。按图形作品进行生产施工属于作品的具体使用方式。我们可以按作品使用权的方式来保护工程设计图形作品的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有必要对著作权法进行修订或者予以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7.
杨翼 《海外英语》2014,(22):299-300
Fair use doctrine is easily controversial and difficult to judge,and owning to the coming of the new age,fair use doctrine becomes more troublesome.This paper will hold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right of reproduction of library and the publisher interests by approaching a case under these four elements:the requirement for the Purpose and character of the use;The nature of the copyrighted work;The amount and substantiality of the works used in relation to the copyrighted work as a whole;The effect of the use upon the potential market for and value of the copyrighted work.  相似文献   

18.
演绎权之沿革及其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演绎权是著作权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财产性权利,是对作品演绎的专有权。演绎权的保护直接关系到演绎作品的创作和利用。在19世纪中期以前,作者的著作权控制主要限于对作品的大量复制。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英美法院逐渐赋予作者控制其作品被他人再创作的权利,直至系统地限制他人创作演绎作品的自由。当著作权扩张到演绎权时,对演绎权的保护优先关注的是对作者受合法保护的著作权利益的保障。演绎权的设立是著作权扩张史中重要的里程碑。设立演绎权的正当性可以从激励与接近之间平衡的关系加以认识,一方面,需要通过将著作权保护扩张到演绎权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激励作者创作;另一方面,也需要保障公众对作品接近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文字作品中的角色改编是否侵犯改编权在司法实践中观点不一,不仅在改编类型上体现出侵权判断的不同,即使都改编为视听作品,文学角色及其相关元素或被认为必须要与特定故事情节结合才能保护,或被认为具有独创性可以单独保护。目前司法实践中多采用抽象测试法判断文学角色及其相关元素是否为思想,但该方法存在局限性和适用困难。为防止对"思想-表达二分法"的僵化适用抑制公众对人物角色设计的创新,实践中除抽象测试法之外,应重视结合适用整体感观法判断改编权侵权问题,即在判断文学角色是否能作为改编权的客体时,应当融入普通理性人对原作基本独创性表达的判断,看文学角色及其相关元素是否被充分开发后形成独特的性格内涵,以及是否与原作形成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蕴涵着丰富的生殖崇拜文化和祖先崇拜文化.通过对“先”与“后”的释义,阐述“先”与“后”所包含的尊母敬君的“忠”“孝”观、“自强务实”“族群团结”的责任观、“人文主义”的自然观与“女尊男卑”的原始女性观,论证汉字“先”与“后”特有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