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词类活用”说的理论探讨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词类活用”说是汉语词类划分中“以义分类”和“以位归类”双轨制的产物。在汉语语法尚未脱尽印欧语法羁绊的今天,“词类活用”说有其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既避免了语法理论上的“词无定类”的错误,又增强了现行语法系统解说汉语历史语言现象的能力。但它毕竟是套用印欧语法的结果,不尽符合汉语语言实际。该文尝试提出依据纯粹的语法功能划分词类,尔后靠定位分析确定词品,最终取消“词类活用”说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在语言学界,学者们谈古汉语“词类活用”,大都尽可能地避开意义产生问题,而主要从语法功能角度将其释为词类活用(姑且称此活用说),并与意义范畴的词类引申相区别。其实,意义产生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从意义产生角度讲,“词类活用”与词类引申并无区别,或者说,“词类活用”就是词类引申。我们看以下诸例。  相似文献   

3.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进行词类活用研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词类活用是一种共时平面的语法综合现象,涉及语义、句法、语用等诸多方面;词类活用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它的理论前提是“词有定类”;考察古代汉语中的活用现象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正> 词类划分是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中最重大的问题之一.现代汉语的词跟西方语言的词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这就便得汉语的词类划分成为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一部权威的全面标明词类的现代汉语词典.这不得不令我国的教师、学生、中文信息处理工作者以及外国朋友们感到遗憾和焦急.从1898年(马氏文通)起,广大的语言学者为解决汉语词类问题作出了许多贡献.1953至1955年我国语言学界开展了词类问题讨论,中华书店出版了《汉语的词类问题》.1988年在北京槐树岭召开的“第五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的主题就是词类问题,语文出版社出版了《语法研究和探索(五)》.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聆听了吕叔湘先生、朱德熙先生等前辈和时贤门的高论,深受教益.槐树岭会议以后的八年来,笔者又学习了新发表的有关词类的论著,现在把自己对于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思考写在下面,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5.
词类划分是现代汉语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现代汉语词类的相关特点,造成了词类划分难。目前语法界对于词类划分的标准,一直以来争议较大,大致可分为“多重标准派”和“单一标准派”。词类的划分应着重于词的语法功能,从语法功能入手,统一标准,提出具体的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6.
词类活用是对现代汉语现成的语法规则的突破和“偏离”,是汉语词性相对自由的特点的具体体现。本文拟从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角度,以名词、形容词、动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作较为完备探讨,试图廓清一些争议未定和模糊不清的认识,以期对现代汉语词类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的词类问题研究中,引起争论最多的是词类划分问题,象声词即是其中的一类。从表意作用来看,象声词能使语言具体、生动、形象,给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实感;从语法的角度看,象声词具有明显的语法特征。它既可以在句中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又能作独立语,是汉语中别具特征的一类词。故而对象声词的语用语法价值作进一步的探讨,对正确认识分析象声词乃至整个汉语词类问题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语言学界,学者们谈古汉语“词类活用”①,大都尽可能地避开意义产生问题,而主要从语法功能角度将其释为词类活用(姑且称此活用说),并与意义范畴的词类引申相区别。其实,意义产生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从意义产生角度讲,“词类活用”与词类引申并无区别,或者说,“词类活用”就是词类引申。我们看以下诸例。 ①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下雨雨人,吾穷必矣。《说苑·贵德》风:吹拂·滋润。  相似文献   

9.
由于汉语的特殊性,汉语词类划分一直存在很多争议。本文旨在基于"字本位"理论来探讨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及同形词、兼类词等问题,证明单纯移植印欧系语言语法规则很难对汉语语法特征作出准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词类研究是从《马氏文通》开始的。马建忠凭自己对语言的科学卓见为中国语法学引进了词类这一科学概念,确立了适合汉语特点的划分词类标准,首次为汉语的词分出了语法类别,建构出汉语词类系统,这一系统已为近百年来的语法研究所验证。马氏首创了结合句法来研究汉语词类的方法,对汉语各类词尤其虚词语法特点的揭示达到相当准确精细的程度,由此进一步揭示了实词虚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体的研究。语文教育本体的研究必须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唤醒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意识、提供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动力、张扬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个性。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问题和现代汉语的“名物化”问题如出一辙:“名物化”理论是参照印欧语体系而抹杀了现代汉语自身特点的产物;“词类活用”说则是参照了现代汉语体系而抹杀了古代汉语(文言)自身特点的产物。某些词的固有的功能属性特点为我们认识“词类活用”说提供了认知上的依据。我国的语法传统是“让语法学更有效地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服务”。“词类活用”说正是这一传统的历史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在充分肯定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的前提下,笔者在教学中陆续发现一些值得商榷之处:“非常”的词性、“共同”的归类、“同位短语”举例质疑、“所”字短语举例质疑、宾语前置的质疑、变式句的质疑、是框式还是梯式、多重复句内部结构关系的确定等,就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不同意见,愿与业内人士磋商。  相似文献   

14.
诸如《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已经有了大型计算机现代汉语语料库的今天,仍不能彻底从言语实际出发,以致产生了误收或漏收词语或义项、主副条或义项顺序颠倒及释义不当等问题。为此,必须强调"重源轻流"是辞书编纂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15.
当代汉语修辞学越来越重视用各种理论和方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汉语各种修辞现象,然而无论如何,汉语辞格始终是汉语修辞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内容。在研究汉语辞格时,应该合理地认识和摆正汉语辞格在汉语修辞方法体系中的地位,注重汉语辞格研究方法,弄清汉语辞格理论史和汉语辞格史的关系,关注从属于整个汉语修辞学研究的汉语辞格研究形态,彰显汉语辞格研究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6.
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书,按照国家的语文政策、法规、标准,具有较高的规范性:词典标注了词性,按词义的发展脉络排列义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是辞书编纂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语文辞书标注词类的重要性、中国语文辞书标注词类的情况,结合<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标注词类情况,评析其分歧,提出辞书标注词类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客观存在的常见现象,也是古代汉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语法理论。文章对这一理论重新进行了修正和规范,指出应多方位考察词类活用现象。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内容建构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效建构语文课程内容的前提是:建立广义的知识观;区别"语言"和"言语"。语文课程内容的要素主要有:言语活动的基本规律;言语行为策略和实践活动;言语成品的经验内涵;言语作品经典选粹与文化常识。  相似文献   

20.
夏志清先生的“感时忧国”说自提出以来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广泛认同,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内地现当代文学研究影响重大,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现当代文学研究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格局的转变。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感时忧国”说也存在着某些缺陷与不足,对此我们应理性看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