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德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学校德育具有社会功能、个体享受功能、教育性功能等多种功能。但其负功能也是客观存在的,有客观性、滞后性和可降低性等特征,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德育的负功能也表现为多种形式,对其特点和表现形式进行反思,有利于提升学校德育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其根本出发点和最终旨归在于个体及社会道德需要的满足,即学校德育价值的实现。现代学校德育价值是作为德育价值客体的学校德育实践活动及其所内蕴的德育功能满足德育价值主体内在道德需要的一种属性。现代学校德育价值具有主体性与为我性、客观性与多维性、直接性与间接性、自在性与自为性等基本特征。现代学校德育价值实现的有效策略在于:现代学校德育目标设计要具有合理性;现代学校德育内容选编要具有现实性;现代学校德育过程运行要具有科学性;现代学校德育途径组织要具有整合性;现代学校德育方法选用要具有适切性;现代学校德育主体自身要具有能动性。  相似文献   

3.
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与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实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体系化思想作基础,以整体化目标为支撑,以内容的整合为依托,以操作机制的突破作保证,在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整体化方面凸显出独特的功能。它有助于中小学德育课程超越平面化剖析的局限,进行立体化的规划;有利于学校德育课程对学生发展进行方向前瞻与现实观照;帮助学校德育课程辩证地处理传承民族文化与回归生活的辩证关系,找到课程的生长点;有利于学校德育课程将“结果验证”教学与“过程体验”教学辩证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4.
王文芳 《文教资料》2011,(5):143-146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多种。隐性课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与正规课程相比,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隐性课程德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德育应充分挖掘隐性课程教育因素,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论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课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性影响,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性的联系,各种隐性课程因素以间接和内隐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着社会和学校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因此,重视并充分运用隐性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6.
<正>"士有百行,以德为先。"教有百法,以德为首。思想品德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性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特征,亦是教师的不懈追求。注重教学德育性,既能引领学生全面成长,又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身处学校德育主阵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德育素材,打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让教学因德育而美丽。一、关注德育.美在真情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于思想品德教师而言,求真是一种教学态度,更是一种人生责任。在求真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  相似文献   

7.
隐性课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性影响,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性的联系,各种隐性课程因素以间接和内隐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着社会和学校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因此,重视并充分运用隐性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职校德育内容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的实质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我国社会正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处于这一转型期的职业学校,应该根据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赋予德育新的意义。明确学校德育功能,探索新的内容,应用有效措施,以达到学校德育的提升。一、明确功能,增强德育的紧迫性社会转型期的职业学校德育功能,应该从政治、文化和社会性层面得到体现。首先,学校德育的政治功能要加强和提升,学校德育的政治功能是指导学生政治行为的最基本功能。学校德育规定了学生的政治倾向和政治理念,成为一种内化了的政治行为规范,影响着学生对政治…  相似文献   

9.
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知识工人”。因此,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材改革必须服务于这一根本任务。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材改革要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突出科学性和体系性,又要突出多样性和可操作性。一、德育课程教材框架结构1.宏观教材结构化。从整个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材体系结构来看,要从三方面来研究其宏观教材结构化原则:一是学科中心教材。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材要以《邓小平理论概论》为中心教材,各教材要全面更新,精心编著,充分体现当代德育…  相似文献   

10.
陈桂虹  叶璟珑 《学苑教育》2023,(21):12-13+16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学校以德育符号为载体,在课程育人活动中提炼本体性发展符号、暗示性发展符号、示范性发展符号,赋予其公认的行为意义,共同擦亮学生生命底色。三种符号互为补充,明晰学校德育工作方向,提供德育课程深度整合之径。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的课程改革更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课教学生活化能够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增强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实效,越来越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笔者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生活化的具体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推动德育课教学生活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孙玲  姚建平 《中国德育》2007,2(10):57-59
对388名在校师范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师范生对德育柔性化管理,对师范学校教师形象、德育活动和德育环境普遍持认同态度。调查建议,师范院校通过加强师生团队训练、校园网络建设以及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柔性化管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义务教育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国家和政府高瞻远瞩,启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框架下,新课程标准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设置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围绕心理健康教学理念与目标,突出了思想性和发展性;二是围绕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把健全人格、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放在首位,设置了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教学内容;三是围绕教学活动与评价,强化了活动作为主要路径,要结合多主体(教师、学生、专家)评价促成育人效果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开设心理健康国家课程和地方专门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设计科学系统的教学活动等,这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该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以教育社会学的视角透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布迪厄的实践逻辑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影响因素寻找到了新的答案。具体表现为:权力资本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惯习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场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上述因素使得新课改理念走进课堂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5.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文学”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的必修课程之一。该学科的课程建设,既要考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对教师人文素质,尤其是儿童文学素质的要求,又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考虑职前教育与职后深造的衔接与联系。就学科目的而言,既要给学生奠定扎实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就学科内容而言,它应以主干课、选修课、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与学术活动等为因素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便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就教学方式方法而言,它应从师范生自身的儿童文学修养和小学生对儿童文学的需求以及现实的实际阅读状况出发,构建一个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就教学评价而言,它应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其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论教学制度创新与学校文化重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学制度对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以深刻的影响,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属性。工业化以来的教学制度使教师的创造性和真情实感被遏制。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开,重建学校文化是大势所趋,教学制度创新也是必然。为此,必须重建教学观和课程观;使班级授课制具有弹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7.
论德育走向     
我国渐趋成熟的公民社会决定了学校德育将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走向公民的德育目标,要求审慎处理公民生活的三种基本关系,培养独立人格;走向生活的德育课程,极大地颠覆了德育的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和教材风格;走向对话的德育方法论,将重构德育课堂乃至学校生活;走向多元的思想教育,使德育"不同而和",真正起到启发思想的价值。当然,学校德育要完全实现"四个走向",还面临着历史文化心理、现有管理体制、教师专业化等方面的障碍,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8.
大学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具有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重要功能。因此实施这项改革与实践对该校公共体育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直接德育教材教学存在教学目的的片面性、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方式的灌输性,而校本德育课程教学具有教学目的的整合性、教学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通过调查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校本德育课程中,增加了学校德育课程的种类,拓宽了教师德育教学的方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德育实践体验。虽说其实践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几方面出发,就如何更好地将其推广普及,提出相关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申卫革 《教育科学》2012,28(1):17-21
德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通过德育纲要、德育课程标准、德育教材而体现,我国当下的德育改革扭转了传统德育的成人化倾向。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德育教材以及德育课程实践形式的分析,反思了我国当下德育政策的去成人化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