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重庆市山地灾害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是我国遭受山地灾害影响较严重的城市之一。重庆市山地灾害具有时间性、相关性、周期性、地域性的特点,其形成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貌类型、暴雨洪水、地震活动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工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为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山地灾害的损失,必须加强管理、增加投入、及时预防、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2.
乡土知识在民族地区的减防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彝族分布在地貌复杂、气候多样的西南山地.在对大自然的不断适应中,彝族形成了独特的灾害文化.谚语来自民间,反映了彝区各地的自然风貌,彝人对灾害的认知,灾害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彝人对于灾害的预测和减防灾举措等,承载着彝人适应生境的诸多体验.谚语是彝族灾害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对于彝族谚语的研究,有利于民族地区灾害文化的保护和社区层面的减防灾实践.  相似文献   

3.
现代城镇化一个特点就是城市规模原来越大。而我国同时处于世界上2个地质断裂带边缘,是一个地震频发国家。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世界上几乎所有类型的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受到各种灾害的影响。地震、水涝灾害、旱灾、气象灾害还有山地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发生频率高、灾害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4.
城市泥石流灾害易损性评价研究——以云南省东川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山地灾害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山地灾害理论与减灾技术的研究日益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选取云南省东川区进行泥石流易损性评价,从物质易损性、经济易损性、社会易损性等方面,建立多层次偶合易损性评价指标综合系统,展开小尺度区域灾害易损性评估,并且与减灾防治相结合,增强实用性,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和减灾管理。  相似文献   

5.
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兼具典型的地质遗迹景观与原始的生态环境,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对旅游者、学者有很强的吸引力.依据国家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为标准,利用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华蓥山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计分、定性评级的分析研究,以期为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进一步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粤东客家地区,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之地,是世界上客家人最大的聚集地,其地理条件是以山地、丘陵为主体,自然灾害频发,由于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其灾害的社会救助机制和方式特殊,加强对近代粤东客家地区灾害的社会救助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构建灾害的社会救助机制,减少自然灾害的危害,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结合相关气象、水文、灾情资料,从致灾因子、灾情以及减灾预案等方面对2005年10月2日登陆福建晋江和龙海的“龙王”台风灾害链巨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地区主要致灾因子是狂风、内涝、积水等,而农村和郊区地区则主要是狂风、洪水、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造成巨灾的原因是登陆台风“龙王”引起的灾害链、福建中西部多山地和丘陵、山地性河流(比降大)等自然因素和防洪工程落后、灾害预警机制不够完善、人们防灾意识不够强、灾害风险转移机制不够成熟等人为因素共同造成的.根据巨灾区域差异和成因分析,提出城市地区和平原低地应重点防御内涝,沿海以防御大风和风暴潮为主,山区则应重点防御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主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结合相关气象、水文、灾情资料,从致灾因子、灾情以及减灾预案等方面对2005年10月2日登陆福建晋江和龙海的“龙王”台风灾害链巨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地区主要致灾因子是狂风、内涝、积水等,而农村和郊区地区则主要是狂风、洪水、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造成巨灾的原因是登陆台风“龙王”引起的灾害链、福建中西部多山地和丘陵、山地性河流(比降大)等自然因素和防洪工程落后、灾害预警机制不够完善、人们防灾意识不够强、灾害风险转移机制不够成熟等人为因素共同造成的.根据巨灾区域差异和成因分析,提出城市地区和平原低地应重点防御内涝,沿海以防御大风和风暴潮为主,山区则应重点防御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仅次于内陆的洪涝、干旱和风沙等灾害。海洋灾害已严重影响到我国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因此,探讨沿海城市所面临的海洋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面坡度是重要的地形指标,确立坡度类型是进行有关科学研究的环节。选取黄山地区中部山地峰岭、中部山地谷地、外围中低山作为黄山代表实验样区,研究了山区不同分辨率DEM提取坡度的演变特征,对开展相关坡度研究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灾害与灾后重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5—12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汶川地震及其次生山地灾害,给灾区的城镇乡村、道路交通、水电工程、生态环境、水土资源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破坏。本文初步分析地震发震机制及其影响,同时对次生灾害、灾情进行初步的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灾后重建工作中的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华蓥山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邓小平故里四川广安华蓥市境内,距离成都和重庆分别300余km、100余km。据四川省统计年鉴,2010年华蓥市人口为3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607189万元,经济实力在四川I省处于中上等水平。2008年5月,华蓥山成为国家公布的国家地质公园之一。华蓥山拥有神奇的岩溶石林,奇特的生物化石,独特的洼地、伏流及溶蚀残丘,标准的地层剖面、褶皱山和大断裂、山岳峡谷等自然景观;同时具有独特的幺妹文化、民俗古迹、红色文化及社会风情等人文景观。此处交通四通八达,已形成由公路、铁路、水路构成的交通运输网。不但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课内科普素材,也为课外提供实践场所。因此探讨以华蓥山作为地理科普素材,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山地在地球陆地地理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资源保障、流域环境保护源地、重要人居环境等作用,是重要的一类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综合体.由于高度差异,出现了自然的垂直分异,也影响到人类活动的高度差异,二者相互叠加,相互影响,构成了山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垂直分异、高度分层现象,形成了山地高梯度效应.因此,山地高梯度效应研究成为了山地人地关系优化的基础性、综合性研究,可以之指导合理利用山地自然条件、适应山地生态系统承载力、适度进行生产建设活动、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科学进行资源管理、促进山地人地关系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浅谈我国山地环境与泥石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是产生于山区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与我国山地环境的联系,探索泥石流的预报和治理措施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我国山地环境特点、我国泥石流的分布地区、我国泥石流灾害的主要特点、泥石流的预报和防治等五方面论述泥石流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水患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可以概括为三大威胁: 1.洪水的威胁我国有2/3的地区存在着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其频率和严重程度在世界上是最为突出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方志相关资料之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和县域比较,对徽州区域各县气象灾害的主要类型、空间布局、发生频率作考察,以深入探讨传统徽州农业气象灾害之实态.  相似文献   

17.
在对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将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划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生物化石、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5大类,并对地质遗迹资源价值进行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在科学研究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稀有性和系统完整性。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美学和科普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季  张英 《地理教育》2008,(2):60-61
一、灾害教育的相关概念与内涵 1.灾害教育的概念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灾害教育的称谓最合适.防灾教育和减灾教育从其内涵来看涵盖不了该种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涵.目前还没有"灾害教育"的完美定义.本文尝试提出其定义:灾害教育是为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以培养灾害意识为核心的教育,受教育者能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减灾防灾的知识与能力,树立正确的灾害观,以便能正确看待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进行减灾防灾活动.  相似文献   

19.
《科学课》2008,(1)
山地、平原和高原只是地表形态中的几种类型地表形态的类型地表形态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变化,从一望无际的平原,可以徒步登上的低矮圆形山丘,到要花好几天才能翻越的巍峨高山。地表形态有三种主要类型:平原、山地和高原。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区不仅地理环境复杂,各种自然灾害严重,而且人为灾害也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不仅有生产性事故、交通事故、战争、社会暴力动乱以及各种社会犯罪行为的影响等,还有各种环境问题也常常导致人为灾害的发生.虽然目前将某些人为灾害遗址遗迹等作为旅游资源来加以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还不多,但笔者认为,只要能够把握旅游消费者的心理,精心设计,准确定位,其开发利用前景还是较为可观的.当然,人为灾害破坏现有旅游资源、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降低旅游交通的通达性等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