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以地域文学的现代性书写为研究落脚点,对地域文学的概念、研究现状、中国地域文学现代性书写的发展历程和特征进行梳理,为文章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背景。以文本细读的研究方式对《唇典》现代性视角下的地域叙述艺术特征进行归纳,从小说的三层叙事空间、两重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和叙事主题等方面分析作家刘庆在地域宗教文学创作中的现代性书写,同时指出小说创作中的不足。最后将刘庆的创作置于作家创作整体、东北地域文学创作现实以及中国文学现代化发展的整体历程中,揭示其作品在东北地域文学史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篇典型的鸳鸯蝴蝶派小说,《红鸳语》完全符合作者们娱乐消遣的小说创作价值取向,但是在这种价值取向的背后却也隐约透露出这些鸳鸯蝴蝶派作家们某些初具现代性特征的人物价值观和小说创作观。本文试图从人物性格、集锦小说形式和尴尬的小说结局形式三个方面来论证这篇小说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有进化论文学史观、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阶级论文学史观、现代性文学史观、通俗文学史观、女性文学史观等多种文学史观。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人的文学"是其发展中或隐或显的整体线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因此,以"人的文学"文学史观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既符合文学史的史实,又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性的发生既是他源性的,又是自我的选择。现代性概念对文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提供了一种可以重构文学史的词源学的方法。其次在反思现代性的视野中,我们不但可以发现文学史的意识形态性,发现文学的文本细读法的改造性利用,同时这一理论视野可以有效地解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5.
肖佩华先生的专著《中国现代小说的市井叙事》(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创新之作”。该书将“市井”作为独立的概念范畴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类型学研究框框,从而使中国城市文学、市民文学在民族文化范畴和中国“现代性”范畴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为文学史尤其是市民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该专著对于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现代都市文学研究与京海派文学研究,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示意义和学术上的开拓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小说的现代性叙事结构、心理暗示性的叙述话语、传统文学因素的留存三方面出发,阐述小说《石秀》在挖掘了一种现代性意味的心理——被压抑的性心理的同时,也实现了文本对西方现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因子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京、海两派文学在对“五四”精神反叛的同时又或多或少的共显着“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社会现代性的投影。在30年代,以左翼文学为主潮的文学领域里,京、海两派体现出时自由、理性索尚的个性主义的文学道路的选择,同时共有对“人”的重视的人道主义情怀。在时都市文明的体认和描述及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中,海派倾向于社会现代性,而京派则更倾向于审美现代性。就此,在对京派与海派文学现代性的分析中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性在中国文学领域呈现的“共时态”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新文学众多的流派中,几乎没有一个流派是象“鸳鸯蝴蝶派”(以下简称“鸳蝴派”)那样持续了四十余年,拥有大批的作家和大量的作品,刊物而又声名狼藉的了。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开始,鸳蝴派一直被当作封建的买办的文学加以否定和批判,这似乎已成了定论。一般的文学史对鸳蝴派也只是一笔带过。只是在近几年,才出现了为数不多的探讨论文,然而,这些文章有的限于介绍,有的重在探讨一些作家创作倾向的转变过程,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认为:对鸳蝴派给予全盘否定或用贴政治标签的办法来处理都是不妥当的,应该对它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如何接纳“鸳蝴派”和张爱玲等“边缘”作家,是一个解释学的难题。,人们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流解释传统接纳这些“边缘”的文学,“五四”新文学以来精英化的文学史观念相应发生了内在分化和重组。考察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精英式想象如何发生动摇,另一方面,也可以由此观察80年代文学知识分子,为什么不可能写出“真正属于文学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0.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这些作家在吸收借鉴国外现代派文学的基础上,与自身文化和环境融会贯通,第一次将上海这个新兴都市作为独立的审美主体来进行描写,展示了现代都市带给现代人心灵孤寂、生存困境、性困惑等现代问题。他们的作品带有浓郁的现代性,是30年代小说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老舍小说有着浓郁的平民意识,具有极强的平民化取向。这种平民化的创作追求,构成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独到的文学景观。从作家本体、文本审美性与文学史意义等三个维度考察,可以看到老舍小说平民化重要的价值内蕴与价值构成。  相似文献   

12.
在1949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中,17年文学的经典文本,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史诗式的展现。在新时期文学中,“现代性”则更多表现为对“个人主体”的探索。80年代初期,启蒙现代性又回到人们的视域,“现代性”一度成为文学主题,为文学提供了终极价值和梦想。但直到90年代以来的“后新时期”文学,对“现代性”的追问才成为一个主要趋势,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等都从不同角度去积极反思“现代性”,并走向多元价值判断的文学道路。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心理分析小说的大师,施蛰存的小说理论建立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之上,以精神分析学说为核心,形成了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历史小说观及都市文学观。此外,其小说理论标攀自由与创新之旗帜,坚持自由主义文学观,并对小说的文体形式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王蒙:中国意识流小说的重要实践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意识流文学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许多作家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小说创作,其中王蒙是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首倡者与重要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5.
把汪曾祺放入当代文学的整个历史和实际的影响渊源中可以进一步证明和显示出汪曾祺创作和文论的特征与意义,并且可以说明汪曾祺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出和见热,不只是“现代抒情小说”之一脉得以赓续的问题,而是表征了独立的纯文学在当代文学意识中的觉醒。汪曾祺的特征在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学养分的同时,创造性地传承、发扬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广大民众的生命精神,以“艺人”式的本分和“精英”式狷介,忠于文学的品性,以最自觉、苦心的话语实践策略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自然性”的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和富有见地的文学理论。不过,就作为小说之能事的“故事性”“情节性”“虚构性”而言,同沈从文、王安忆等相比,汪曾祺的小说理念有明显的局限和弱点。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的叙述方式通常按照流派来纳入到文学史的整体叙述和阐释框架中,师陀的文学史定位一直引发研究者的争议和关注,左翼评论家与京派评论家都拒绝将其纳为本流派作家。通过对师陀在文学创作中的主题、风格、技巧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师陀的作品具有主动疏离文坛文学流派地倾向,并细读师陀乡土小说主题等相似的文学作品,发现师陀的文学作品具有与他人完全不一样地艺术特色和内在意蕴,具有“奇特的风格”,从而呈现其文学史定位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创作了一大批先锋小说。他们颠覆性的文体实验一度抵达人们艺术感觉和想象力的边缘,制造出短暂的繁荣图景。他们的极端性试验,一方面促成了当代小说写作模式难以逆转的转型,同时也因此设置了解读障碍而招致了读者的无情抛弃,最终使先锋小说创作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后现代文学景致和注定衰落的文学运动。  相似文献   

18.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了一种写史"范式",影响且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编写。夏志清从文学性、人性和道德情感的角度评判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研究模式,与大陆以"革命斗争"思想启蒙"改造国民灵魂"等关注视角迥然不同。对言词、字句和文字本身细腻的关注是文学史编写文学性的体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基本立足点。就此而言,夏著的典范意义对当前文学史编写如何走出困境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广义上讲,语文教材选本是一种特殊的文学选本。其对于入选文本的严格要求,赋予文本崇高的声誉。同时语文教材作为教育的工具,其独特的传播特性、传播对象、传播过程及其围绕它而进行的教材改革,也在无形之中参与了小说文本的经典化建构。在现当代小说发展史上,教材选本无疑是小说经典化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1985年是一个"方法年",是一个转捩点。那一年,各种文学期刊,文学界各相关单位纷纷介入到文学批评方法的引进与批评场域的建构中来,推动了1985年批评"方法年"的形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引发了后来重写文学史的大讨论,为文学史书写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具有典范意义。1985年,先锋小说、寻根文学等的出现开启了当代中国多元的文学时代,成为日后许多文学支流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