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对湖南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修正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城市化模型和交易效率理论为基础,利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1997~200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交易效率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交易效率对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医疗卫生和教育发展状况是交易效率指标中决定城市化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小青  刘毅 《大众科技》2009,(7):205-206,140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城市周边农地流转建设用地的数量不断增加,中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文章以实地调查为依据,对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探讨目前失地农民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为解决农民生计可持续问题提供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3.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引言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工业化、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农业领域的发展被视为实现加速总体发展的一种手段,不是把农业发展本身作为一个目标,而农地制度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决定因素,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始终受到农村经济,以及城乡经济联系的制约。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关系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为工业、城市、农业、农村乃至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离开工业化的城市化是不可想象的,缺乏以合理农地制度为基础的农业支撑的城市化也是难以为继的。伴随着新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发展小城镇是加快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小城镇规划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提升全国城市化水平的进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果不加以认真研究,予以解决,不但会影响小城镇建设的质量,而且极有可能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提出了小城镇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建设用地评价指数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对城市化内涵的分析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的研究,发现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并不会对耕地带来威胁,而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保护耕地的有效途径.因为世界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越高.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的问题在于,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中,城镇规模扩大,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没有减少,部分地区反而呈现出快速增加趋势,而且"两栖"占地、空心村现象严重.同时,我国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量规模很大,是城镇用地的建设用地规模的6倍以上,如果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积极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减少两栖占地现象,农村居民点整理必然为城镇扩展提供动力.当然,有农村居民点作为城镇扩展后备土地来源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盲目地扩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了,由于农村居民点整理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目前最为关键的解决途径是提高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农地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此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文章尝试定义了土地利用城市化指数:LUUI=(城镇用地 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并验证其可行性,旨在倡导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减弱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发展农村中心集镇是我国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扩大内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国家战略。文章通过对美国城市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分析,研究了美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及经验教训以及我国农村中心集镇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借鉴美国城市化发展经验教训促进我国农村中心集镇发展的九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的背景下,主城近郊农村如何开拓城市化进程,自然地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武汉市花山生态新城作为打造两型社会先行先试示范区,通过树立科学先进的建设理念和跨越式发展的运作模式,避免了以往城市扩张、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现象,从源头上杜绝以往城市扩张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弊病的出现,让城中村及城中村改造等现象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现今农民对精神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也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在市民方面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由此,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将有效的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解决我国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本文将结合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出发,对当前的文化服务体系进行探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是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是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所未曾出现和存在过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研究和解决农民工问题对于加速中国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罗淼  赵俊 《科学.经济.社会》2012,30(2):161-165,17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政府纳入征收范围,土地变得越来越稀缺,由此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激烈,农地征收中的农民的利益维护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农民和开发商所扮演的不同博弈角色以及在博弈中的利益分配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在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是制度缺乏理性所致.当前,应注重通过完善农地征收立法,提高农地征收补偿标准,规范政府征地行为,建立农地征收的程序性规范等措施,更好地维护农民在集体土地征收中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胡贤辉  杨钢桥  张霞  邱杰 《资源科学》2007,29(3):191-19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前沿及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农村居民点分布广、数量多,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是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6倍以上,加之农村居民点周边多为优质耕地,对耕地资源减少的威胁甚于城镇。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并没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减少,甚至部分地区出现了快速增加的势头,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为合理调控用地提供科学依据,便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随后以江汉平原典型地区仙桃市为例,采用1996年~2004年的土地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特征,并进一步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模型,对引起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呈递减趋势,但仍然呈粗放利用状态,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科技进步以及政策制度是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2.
农地城市流转区位决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城市流转是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同时由于农地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以及农地城市流转的不可逆性的特点,农地城市流转也是城市化、工业化的一种代价。怎样减少这种代价,防止城市用地扩展过程中占用大量的优质农田。农地城市流转的区位决策尤为重要。本文借鉴“生态、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农地城市流转决策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与特尔菲咨询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最后用模糊决策方法解决农地城市流转的排序问题。研究得出:①主因素突出型与加权平均模型较适合对农地城市流转决策问题研究;②决策者依据不同的偏好,选取不同的决策因子,其决策的结果将不一样;③总体上看来,在以粮食安全为主要因素的情况下,主城区的地块将最后流转,具有农地优势的远城区的地块将最先流转。在以经济发展因子为主要准则的前提下,最先流转的应该是具有农地城市流转优势度的口区的农地,最后流转的是没有比较优势度的江岸区与汉阳区的农地。  相似文献   

13.
崔卫国  李裕瑞  刘彦随 《资源科学》2011,33(11):2014-2021
以黄淮海平原南端的郸城县为例,利用157个农户、63个村干部的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以及村级农业普查数据、县域遥感影像资料及各类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我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调控策略。研究认为:①产业空心化、基建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和宅地空心化是农村空心化的四个主要特征;②农村空心化的形成可理解为特定城乡地域系统内城乡二元制度体系作用于农村“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系统而产生的一种不良演化结果,资源禀赋与地理区位是其资源环境诱因、历史基础与社会文化是其社会经济诱因、城乡二元制度体系是其外源性制度原因,而不同维度农村空心化之间的非线性交互作用也不可忽视;③农村空心化调控的核心目标与路径应当是以健全的制度为前提、以完备的市场为导向、以当地的农民为主体,逐步实现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内生发展能力的稳步提升,科学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可为其搭建新平台。  相似文献   

14.
杨学丽  弓萍 《科教文汇》2014,(32):220-221
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结合生态文明相关理论,阐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关联和动力机制,结合大庆生态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现状,探索两者协调发展路径,以期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5.
赵涛 《软科学》2011,25(11):124-127
通过对土地非农化进程中的土地政策问题进行分析,为解决当前农村土地征收、转让和产权等制度性问题提供相关对策,从而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时空特征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芳芳  濮励杰 《资源科学》2014,36(4):731-740
本文选择东部沿海"国家两大发展战略"交汇城市——南通市作为研究区,面对其新形势下的用地需求与矛盾,综合运用建设用地变化测度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协调评价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2001-2011年南通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时空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南通市城镇用地扩张速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波动性,空间分布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沿江高于沿海"的特征,同时其扩张弹性系数总体处于较高水平,未达到理想集约利用状态;②南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城镇化推进下并未与农村人口非农化减少相挂钩,在研究期内基本处于加速增长态势,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部沿海扩展、南北沿江减少"的特征,过半数区、县(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模式属于人减地增粗放型;③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变化不甚协调,多数区、县(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量大于城镇用地增加量,且城镇发展不能较好满足城镇人口增长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质量;④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形成机理差异显著,城镇用地增长受控于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力最高的为城镇居民社会生活状况,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则更多依赖于区位因素条件的影响,表现出其用地变化的先天依赖性与变化单一性。  相似文献   

17.
伴随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探讨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农民市民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2006—2015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相关统计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研究了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及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人口转移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工商用地、居住用地和交通绿地广场用地增加的影响分别通过了10%、1%和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其受影响的弹性系数依次为0.167、0.155和0.135;但伴随农业人口的转移,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并没有显著增加;农业人口转移对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增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因此,政府应根据农业人口转移的进程适度增加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合理布局不同的城市建设用地类型,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18.
王成  徐爽 《资源科学》2021,43(7):1375-1386
“三权分置”制度改革打破旧有宅基地制度壁垒,并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互为起承,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有助于盘活乡村沉睡资产;在“三权分置”制度逻辑下实现宅基地使用权资本化是加速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全面提升乡村聚落功能和实现乡村多元主体利益共享的重要手段。本文运用时间序列法梳理了宅基地改革阶段与产权细分过程,明晰宅基地属性外延,分析宅基地资源资产化与资产资本化的内在机制;从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的缘起和内涵解析、制度的外部环境、制度的多元主体和制度的绩效4个维度,解构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逻辑;梳理“三权分置”制度下宅基地使用权资本化的选择逻辑和现实困境,提出了宅基地使用权的资本化路径。宅基地使用权的资本化需要匹配不同地域乡村的不同发展阶段,才能真正提升农村社会经济效益与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9.
人地关系视角下农村居民点转型的时空特征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冉  曲衍波  姜怀龙 《资源科学》2020,42(4):672-684
土地利用转型(LUT)对调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地关系”冲突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过程与农村人口迁移与流动密切关联,系统认识农村人地关系转型规律及其形成机理,可以为农村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人地关系变化的视角刻画了农村居民点转型的理论过程,以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PCRA)为表征指标,利用空间自相关、最小线性二乘回归(OLS)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揭示了农村居民点转型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通过山东省1996—2016年的实证分析发现:①PCRA整体转型趋势不显著,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充分和不均衡性,仅在局部地区呈现出倒“U”型演变特征,原因在于被动性的农村居民点规模缩减滞后于主动性的农村人口流动。②PCRA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整体趋向高值簇或低值簇集聚,以青岛和济南为核心的两大经济区附近呈冷点先收缩后扩张之势,而广阔的一般地区呈热点先扩张后收缩之势。③农村居民点转型受地形、经济、城镇化和政策等因素综合影响,不同时段的主导因素作用力和不同区域的因素作用敏感性均有所差异,且作用过程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④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点转型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且驱动因素也有所不同,政府管理部门应因地施策促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并加快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缩减进程,助推农村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