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洁 《考试》2010,(Z2)
有关诗歌形象方面的试题表述有: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进行简要分析。2.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3.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
"稻香村"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李纨的住处,在大观园的园林风格中显得非常突兀。作者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它的田园风光,但这样精心构建的园林却遭到了贾宝玉的否定。一个被贾宝玉否定的园林景观,作者为什么要渲染它呢?它与宝玉的形象塑造有着怎样的关系?隐藏着作者怎样的用心?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作为数学教育任务的数学解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为数学教育任务的数学解题与数学家的解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触及数学教育的3个基本矛盾,需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怎样解题?怎样学会解题?解题理论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分支有3个标志.解题研究已初步积累有题、解题、解题过程、解题程序、解题力量、解题方法、解题策略、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框架等成果.学会解题需要经历4个阶段:简单模仿、变式练习、自发领悟和自觉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考试中有一道这样的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注释]若等闲:好像很平常。1、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给出的“参考答案”是这样的:1、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2、这是一首咏物诗。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石灰”中寄托了作者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以及他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意志。【注】(答“象征”的手法也…  相似文献   

5.
正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怎样组织?成果如何转化?这些问题是每一位职教工作者尤其是教学管理者都要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等方面仍然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制约,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加以解决。这不仅需要专家学者努力,更需要职教一线教师的探索实践;不仅需要国家及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宏观研究,更需要学校自身的研  相似文献   

6.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送陈章甫李颀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1、诗中的陈章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这个形象,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离愁别恨,试结合全诗细加品味,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怎样的感情?二…  相似文献   

7.
[总体阅读思考] 阅读本文,需要理解、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作者是怎样描绘沿途所见景物的?每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二、标题中的“偶拾”二字是否说明作者笔下的景物纯系偶然所得?为什么? 三、作者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怎样运用众多的比喻“状难言之景,如在目前”? [阅读入门指津]  相似文献   

8.
一《三国演义》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倾向?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人们在一直探讨的“热门”话题,见仁见智,意见纷纭,成为古典小说研究中较复杂的问题之一。要探讨这部作品的思想寄寓,我觉得首先要搞清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谁是《三国演义》的主角? 由于《三国演义》写的是长达百年的历史,这样一个历史跨度,不可能有一个贯串始终的主角。但是作者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进行了高超的艺术处理,对诸葛亮在政治,军事舞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要求我们探索合乎时代需要的、科学化的德育模式。在探索过程中,我们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对待几千年形成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德育。人们不禁要问,传统德育过时了吗?它还具不具有时代意义?有或者没有的根据是什么?如果说有,它表现在哪些方面? 怎样评估传统德育的时代意义,人们的  相似文献   

10.
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高粱情》是一篇寓情于物,借物抒情的散文。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起始,我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你见过高粱吗?知道它长得怎样?从课题上看,文章会写些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高粱呢?接着教师根据题目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一种特殊的感情来写高粱的呢?课文描述了高粱的什么?它有哪些鲜明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古典诗词知多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诗歌大国,不仅有悠久的诗歌文化,而且有极为成熟系统的诗教思想与诗教传统。在加速现代化进程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古典诗词是一种什么认识?怎样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诗歌教育?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地在沈阳师范大学进行了专题调查,从调查情况看,至少可以说明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人们对“风雪夜归人”的“夜归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作者,有的认为是主人,有的认为是主人家的出门人,究竟应怎样理解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3.
新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三十课选了八首诗.这些诗就作者说,有民歌手,有唐代、宋代著名诗人,就体裁说,有乐府民歌,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就教材处理来说,有作讲读课的,有作阅读课的。怎样教这八首诗呢?下面谈谈我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正幼儿园课程开发面临许多具体问题:怎样寻找理论支撑?怎样开展实践研究?怎样形成课程体系?在这样的思辨过程中,园长如何实施课程管理并在其中有效地发挥课程领导的作用。园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园长专业能力的核心。它包括:引领、决策课程的能力;研究、建设课程的能力;组织、管理课程的能力。幼儿园课程开发,是一个需要广泛的人力、物力资源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统筹协调、不断思辨的过程。而园长,则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诗歌大国,不仅有悠久的诗歌文化,而且有极为成熟系统的诗教思想与诗教传统。在加速现代化进程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古典诗词是一种什么认识?怎样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诗歌教育?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地在沈阳师范大学进行了专题调查,从调查情况看,至少可以说明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考诗歌鉴赏题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问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7.
夏天来了     
意境美——意境美的诗,必定含义丰富,给人无限的联想。夏天来了,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在儿童诗中,作者又是怎样体现这一美的意境呢?  相似文献   

18.
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表达要力求准确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  相似文献   

19.
思维对于写作至关重要。一篇真正称得上文章的习作,即使再简单,也不应是感觉材料的任意涂抹和原始材料的直接堆砌,它凝结着作者思考的汗水,闪耀着作者思辩的光辉。因而,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十分重视思维的训练。小学作文思维训练应包括哪些内容?应达到什么要求?训练的途径、方式有哪些?应按照怎样的序列训练?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总体阅读思考】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辨清文章体裁。二、本文题目是什么短语?它标明了什么? 三、本文是怎样摆出靶子、进行批判、指出下场的?并据此列出结构提纲。四、本文是怎样一步步拎出批判对象——动乱女“精英”戈扬的? 五、戈扬的表演有哪两大特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两大特点的? 六、作者在阐明第二个特点时,又是怎样联系戈扬的历史的? 七、这篇文章又揭露又批判,试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把揭露和批判结合在一起的? 八、本文语言有何特色?举例说明。【阅读入门指津】第一题提示:本文主要是发表议论,而在议论中文艺色彩很浓,这种文体可称为杂文.杂文总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它夹叙夹议,文艺性比较强,所以又称杂文为文艺性政论,属议论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