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霸桂芳 《考试周刊》2011,(2):214-215
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关注个体生命、以生命为基准点的道德教育,是促进个体人格的不断完善的教育。传统的灌输式道德教育脱离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达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生活世界理论,强调道德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式回归.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精神,变德教为德育,对高校德育新模式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伟伟 《文教资料》2010,(20):131-132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新时期人类精神的重要发展趋势。然而不幸的是,现行的道德教育却更多的是以与生活世界的剥离为特征的,道德教育处于危机之中。要摆脱此种危机,道德教育必须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并要对生活世界进行批判性的重构。这成为未来国际化时代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的精神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精神和灵魂、引导人认识自己的价值、完满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活动。面对新时期人文精神的失落给道德教育带来的道德冷漠、道德滑坡等挑战和问题,从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角度诠释道德教育的真谛,唤醒并对接人的内在精神需要,激发人超拔的内在精神动力,从而型塑道德教育的精神品格,成为当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化进程中,意义危机问题不断显现,道德教育随之陷入了精神实质弱化、情感基础缺失和肤浅化的困境。面对意义危机,探索道德教育新的出路已显得尤为迫切。道德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与意义问题密切关联,这决定了道德教育必然与意义世界相关联,道德教育应该是以意义关怀为精神意蕴的活动。然而,以往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遗忘了意义问题,当前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存在遮蔽意义问题的隐患。学校道德教育走出时代困境的出路之一就是确立意义关怀的使命,并在目的和内容层面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5.
从道德教育与生命幸福的内在关系看.生命幸福的获得离不开道德教育的指引与呵护.而现实的学校道德教育却造成幸福对完整生命的背离.学生源于自然生命的幸福被剥夺、源于精神生命的幸福被扭曲、源于社会生命的幸福被消解……因此,我们应以学校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构建生命幸福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呼唤人性复归,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分隔已使学校道德教育走入了误区。生命是道德教育的根本,“超越性”将道德教育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因道德教育而成为价值的存在。生命是过程,是生活的主体,生命惟有在生活中才可找到生命精神的源泉。以个体的生命成长为旨归的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走向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最终改变生活,提升生命。  相似文献   

7.
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应与生活世界密切相联,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在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用日常的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代替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而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动态的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并在适应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生活世界,走向一种未来的可能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界就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与实践进行过许多研究。但是,作为道德教育基础的生活世界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因而,道德教育面对的问题、侧重点、方式方法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与调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校园日常生活氛围、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的变化,表现为:缺乏劳动锻炼、纪律精神和团体合作,针对这些变化和现象有必要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加强劳动和纪律教育。  相似文献   

9.
诗意是人性深处的精神原型,也是道德教育的应然追求。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具有较浓的科学化和理性化色彩,过分强调理性的说教与灌输、缺乏诗性的启发与引导,致使道德教育枯燥乏味、效能低下。高校道德教育要摆脱现实困境,需要回归生活世界,淡化道德教育单一的科学话语、理性文本局面,寻找另一种观照心灵的诗意言说、诗性话语,以弥补理性德育的不足,增强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教育实践中,教师较少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思考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博大的天下情怀,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构建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既反映了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共同价值追求,又呼吁当今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精神与文化危机”问题,启示我们从教育视角反思当代道德教育的本质内涵与基本遵循。基于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刻论述揭示共同体精神的理论之基,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新时代的具体要求论述共同体精神的历史传承,并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再现共同体精神的显现方式,最后以共同体精神构建新时代道德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当前,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育与生活脱节。因此,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创新职业教育德育重要源泉.从生活世界概念出发,对职业教育领域的职业生活世界进行了阐释.反观德育现实,对职业教育中德育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生活世界的视野,提出职业教育德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世界是学校道德教育鲜活的“教育场”;回归生活世界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学校道德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13.
陈凤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2):141-144
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主要原因,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时代精神和现代道德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向。生活德育的实现必须依托以生活为基点的德育理念,坚持德育来自于生活并回到生活,关注道德主体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德育超越论奠定了将“超越”作为德育之本职的理论基础,但它在逻辑上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对立起来,从而导致它在回答超越的内涵、超越的对象、如何实现超越这三个根本性问题时存在不足之处。究其根源,在于研究者对社会转型期层出不穷的“假丑恶”现象和软弱无力的德育现状极度失望,由此导致了否定现实世界的极端思想。德育的超越性不是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而是对德育自身的否定;超越的对象不是整个现实世界,而是现实之恶;实现超越的途径不是回归生活世界,而是联系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世界是鲜活而富有生命意义的,为道德教育所必需。原初的道德教育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但后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道德教育偏离发展轨道而逐渐脱离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只有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能体现道德教育的真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注重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  相似文献   

16.
社会实践活动是意义世界创生的现实基础,意义世界的形成一般根源于人类生活的内在矛盾,意义只有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意义世界的形成是以人类的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为前提的,其形成过程是一个人的主体性及价值标准不断彰显、提升的辩证发展的过程。意义世界形成的一般特点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启示,即道德教育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道德教育无论如何都不能远离生活;道德教育要关注青少年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培养;创设真实的道德冲突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坚持一元价值导向的引领始终是道德教育的主旋律;道德教育的成功进行呼唤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充满意义的世界。行走在意义世界中的人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并在道德生活的实践中追求超越。正是基于道德生活本身的意义性,道德教育有意义既具有个人价值又具有社会价值。有意义的道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道德教育,以生活这本大书为教材,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了生活而教育,使道德融合于生活,从而实现过一种有道德的好生活。  相似文献   

18.
卢乃桂  王芳 《教育学报》2006,2(2):55-59
在华人社会,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为培养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道德教育的实施,其实是培植那些反映道德标准的价值观。然而,信息时代的出现及充斥在互联网上的大量信息,已改变了教育的方式,并向传统的道德教育发出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建议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应寻求实践道德教育的新途径,以迎接网络世界的出现。崇高空洞的道德标准应让位给简洁易懂的观念,比如“尊重”。我们应该积极的去探索“网络世界”中的信息和观念,而不是一味的避免。有启发性和适切的道德教育应建基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和真正兴趣之上。华人社会的德育工作者,包括学校教师,家长,非正式教育的组织者,都应共同努力去了解虚拟的网络世界,并设计出可行的方法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需要。  相似文献   

19.
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课堂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事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相互联结的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不是仅仅使人去认识一个事实世界,它的更为重要的职能是指引人们进入意义的世界。德育课堂是一个探索生活意义的课堂。它要使儿童逐渐去理解和体验: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中的我是有价值的,它还要在不断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拓展他们的意义场域。德育课堂是迷人的,这是因为意义世界是充满人性的世界,追寻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命的潜能都被激活,各种能量都能得到释放。  相似文献   

20.
传统德育主体性的缺失,德育与生活的相互疏离,是导致现代德育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世纪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回归生活的德育是让学生拥有一个"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里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健康地成长,趋向于善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