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摩崖石刻是远古时代文字记事、石刻、造像的一种方式,也是体现当时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一种艺术行为。摩崖石刻的种类包括山崖石壁上所刻的图案、造像、书法或者岩画,在中国北朝时期开始盛行,以后一直延续到隋、唐以及宋、元、明、清及近代,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考古价值。摩崖石刻许多是依据描摹不同时期文化名人所题的书法艺术所刻,或体现天然之意趣,或体量巨大、气势恢弘,字体包括篆、隶、楷、行、草等;其他的摩崖石刻形式还包括石刻造像、石刻浮雕造像、岩画等,是对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文字、图形的一种记录形式,或者是一种具有原始图腾崇拜的礼仪,也成为现代社会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文化、艺术考古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料。对辽宁摩崖石刻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是对辽宁地区摩崖石刻古遗址的一种艺术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是对辽宁地区摩崖石刻古遗址文化、艺术、考古研究内容的丰富。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保存至今以摩崖造像和摩崖佛寺为主流的巴蜀摩崖石刻建筑,是石窟寺在中国发展的最后一个历程的重要实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的文化特征。文章从环境、空间、艺术、文化等角度,解读巴蜀摩崖石刻建筑的4种基本特征,指出了研究巴蜀摩崖石刻建筑的学术价值及其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海南古代摩崖石刻起源和发展情况以及根据生态地理分布的类型介绍,展示海南古代摩崖石刻种类丰富,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特色。通过对海南古代摩崖石刻的研究现状分析,探讨海南古代摩崖石刻研究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石刻文化     
《初中生辅导》2012,(Z3):97
我国的石刻文化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在东汉时期,石刻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主要是墓志碑刻。摩崖石刻在国内分布颇多。如山东省的泰安、邹城、汶上等都有摩崖石刻。著名的石刻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双遗产地。自然遗产的完美保护与文化遗产的精神浸润具有内在的契合。选取“逝者如斯”、“鸢飞鱼跃”和“智动仁静”这三方具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来揭示朱熹的生态思想,并认为朱熹的生态思想是一个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三者内在统一,亦即真、善、美完美结合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巴蜀摩崖石刻建筑的实地调研、历史文献资料分析,指出巴蜀摩崖石刻建筑的场地设计技术、窟龛雕凿技术、摩崖建筑营造技术等基本特征,探讨了巴蜀摩崖石刻建筑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建筑文化内涵厦其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大量古代典籍和近现代文学作品被译成外文,广为流传,而集文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广泛存在于名胜古迹中的摩崖石刻却鲜有译文。因此,摩崖石刻虽是我国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却鲜为外国游客所知。本文以桂林摩崖石刻为例,探讨操控论视角下,摩崖石刻文本的选译原则和一般翻译策略,以期推动我国的摩崖石刻艺术“走出去”。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的摩崖石刻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有一个特性,就是以唐宋以来流寓于此的士大夫诗文、题名最为丰富。《湖南地方文献与摩崖石刻研究》一书是对湖南地区摩崖文化深入考察与研究的一部上乘力作。它有三个特点:一、田野调查非常细致;二、文献整理非常严谨;三、在田野调查与文献整理基础上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9.
通天岩,作为赣南地区重要的佛教石窟造像群,对于研究宋代以来宗教、世俗生活状态具有重要意义。通天岩摩崖石刻造像题记作为人文景观,是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具备重要的文献价值。自有宋以来,通天岩人文荟萃,旅虔或游历者不可胜数,他们在通天岩或饮酒赋诗,或吟哦题记,构成了重要的文化品格。就宋代以来通天岩摩崖题记进行校勘考证,并实地考察,标明摩崖石刻题记具体位置,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在此基础上,对通天岩摩崖题记背后的文化现象作出分析研究,探明"禅隐文化"向"阳明文化"的转变与互通之径,兼及书风丕变,以时代的广角析理,以期相对全面地阐释近千年来通天岩的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专题旅游”是经过精心篆划的经营方式。为了支持这一论点,笔者在盘点我省“摩崖石刻”资源的基础上,就“摩崖石刻文化”游的魅力进行了一番分析,使“摩崖石刻文化游”在湖南省的“专题旅游”方面成为一个不可低估的选题,从而提出本文的结论:“专题旅游”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崭新的思路”和大胆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1.
儒家、法家两个对立的学派关于法律许多对立的观点,到朱熹这里发生了融合。朱熹作为宋代理学大师,他的法律思想与之前的儒家观念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的关于法律价值、司法公正、重刑主张等思想可直接溯至法家,这些思想对宋代法制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理学诗派不限于宋代,不过成就较大的、研究较为充分的还是宋代的理学诗派。本文从诗学思想、诗歌创作两个方面总结了理学诗派整体研究的成果,重点评介了邵雍、朱熹这两位理学诗人的研究成果,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朱熹集宋代理学和宋代经学之大成,以说经的形式,论证并发展了理学之天理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既创新发展了理学,又创新发展了经学。朱熹理学的特色集中体现了其经学思想的特色,而与陆王心学有别。  相似文献   

14.
朱熹对《中庸》的创造性解释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坚持以“平常”、“合理性”解“中庸”,摒除了宋代禅学影响所造成的儒学的神秘化倾向,承诺了儒学的可理解性;其二,对《中庸》全文篇章结构的确定,使之具备经典所必备的文脉理路;其三,以“理”解经,对全文作出理学式的清理。  相似文献   

15.
阳明哲学是对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子学之反动,但这种反动不是源于宋代理学之外,而是源于宋代理学之内的,甚至可以说是宋代理学自身内在逻辑理路的必然发展。与朱熹理学相对,阳明哲学一直被冠为心学,心学一词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阳明哲学的特点,但也遮蔽了阳明思想的实践内容。阳明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皆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实践特征,故作者将阳明哲学的性质定位为:实践的良知之学。  相似文献   

16.
朱熹"知行"思想是其哲学思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了朱熹哲学思想的整体风貌,对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被统治者奉为圭臬。从学思行不可偏废、精察力行以及博文约礼三个方面对朱熹"知行"思想进行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格物说是宋明理学话语系统中的重要思想资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较大。朱熹对于《大学》里发源的格物学说的诠释,倾向于知性的理路,即在知识论的层面上来理解格物学说。然而,作为儒学者,朱熹的哲学归宿又是价值性的,因此,朱熹对于格物的知性解释与其价值优先的根本哲学立场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紧张,这使得朱熹的格物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知识与价值的纠缠之中。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常把朱子之作《阴符经考异》,看作为是其"儒表道里",或者"援道入儒"的重要证据之一,对此问题还需具体分析。通过对《阴符经考异》与朱子其它著作的比较,指出至少是在《阴符经考异》中,我们发现朱子对《阴符经》的诠释具有较为明显的儒学特色。这一努力与朱子对《太极图》的儒家化诠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湖湘学派是南宋初期的重要理学派别,与理学大师朱熹在学术上关系密切,其成员在诗歌方面与朱熹也多有交流,并互相影响。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自己的特色,在文学思想上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一)在文道关系上,主张斯道即是斯文,重视诗文的教化世用;(二)主张以心性修养提升诗文品格,用学者之诗概括理学体诗;(三)不废吟风弄月的诗情,提倡平淡闲远的诗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0.
顾炎武作为清代考据大师为世所称道,许多学者都认为其治学惟重考据而不重义理,即有义理亦纯为宋学余绪,而无特立之论。其实这是对顾氏思想的一个误解。顾氏理学以经学为基础,而以经世致用为指归,是一种与宋明理学基本精神完全不同的新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