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分裂句与假拟分裂句都是把一个小句分裂为两个部分的句型,但他们在形式特征上却有所差异。形式差异引起功能的不同,因此只有厘清它们的异同,才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和组织语篇。本文在探讨分裂句与假拟分裂句形式特征异同的基础上对它们的功能进行对比分析,涉及信息焦点、主题功能、衔接功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结构和分布两方面对英汉分裂句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英语分裂句结构较为复杂,被强调部分从母句移出,而汉语的分裂句则只是在被强调部分前加"是"字,被强调部分并不外移;英语句子的某些成分可以用分裂句和假拟分裂句强调,而汉语只能用假拟分裂句强调;英语的分裂句一般不用于强调谓语,而汉语的分裂句则可以强调谓语。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传统语法中的假拟分裂句在功能语法中被称为英语主位同等结构,它是一种特殊的主位结构,其主位等于述位。该结构为内包式的识别关系小句。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英语主位同等结构通过其名词化部分、价值及新旧信息的呈现体现出丰富的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语言交际过程中语法的语用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在认知语境的参与下完成交际的心理认知的互动过程。文章在分析认知语境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对语法的三个层面进行了动态的语用研究,认为关联理论对语法语用过程起着动态的语用制约作用,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认知阐释力。  相似文献   

5.
交际语用失误不是语法层面或句法层面上的错误,而是由于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在语用层面上导致语言使用的不得体。本文分析了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出现语用失误的七大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七条对策。  相似文献   

6.
郭莹 《海外英语》2012,(21):224-226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英汉语被动句语法化进行比较。从语法化和语法结构体两大层面入手,分析英汉语被动句在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相似、相异、相关的语法现象背后的特征,发现:英语被动句的语法化程度要高于汉语被动句,汉语被动句则由于动词没有形态的变化,需要借助其他形式来帮助展现其句型特征。尽管英汉语被动句在句法形式上虽然有差异,但是在表达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上机理还是可以相通的。  相似文献   

7.
从突显观看英语分裂句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裂句是英语中的一种强调句型。其句法形式是“It+be+…+that/who+分句”。目前,关于分裂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从功能语法的角度来探讨分裂句中信息焦点以及信息结构的分布。尝试从认知语法的角度探讨分裂句的生成,认为其与突显观紧密相连。分裂句是图形/背景论的句法实现,分裂句的强调中心是全句的图形,而that/wh-一从句则是背景。  相似文献   

8.
《文山学院学报》2014,(2):92-96
传统语法上的插入语指"插入的句子片断",而不指其在宿主句(饰句)中所承担的语法功能,因而它不是语法术语。为全面分析插入语,宏观上把插入语分为典型和扩展两类。从认知语法角度分析,插入语不是结构独立成分,语义上依存于自足的宿主句,对宿主句的语义进行细化,语法上做宿主句的"非限定性"状语、定语、同位语和呼格,但不做补语,而且"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插入语能改变"组合句"的语法结构。从语义到语法的认知研究思路使语言现象的解释更具充分性和理据性。  相似文献   

9.
隐喻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隐喻是我们探索、描写、理解和解释新情景的有力工具.以隐喻手法表达“比较”语义,在语用上就形成了含有隐喻机制的比较句.本文以隐喻干预的三个不同层次为切入点,初步探讨隐喻干预机制在比较中的运作.二者可以组合、渗透.对比较句的研究从语法句式切入,拓展至语用及认知层面,将会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强调成分、焦点标记和被焦点成分之间的位置关系、省略成分等三个方面对英汉典型分裂句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在分析英语典型分裂句语法化形成过程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汉语典型分裂句与判断句之间的语法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分裂句进行了阐释,认为英语分裂句使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各种有标记的图形上,因而成为一种有标记句式。但是,突出主语的分裂句构成了一种例外情况。另外,本文还指出了Talmy针对复杂句中图形—背景关系所提出的五大原则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产生后,修辞学界掀起了认知修辞学的研究热。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成果主要集中于积极修辞的认知心理机制方面的探讨。而修辞学的另一大分野——消极修辞,尚未有学者从认知心理角度进行阐释。本文尝试用图形-背景理论阐释辞规的认知心理,认为辞规是图形-背景朝着熟识化角度的调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以Frankel,H.H.和弘征、熊治祁、汪榕培对《木兰辞》的英译文为研究材料,针对《木兰辞》中的经典意象,进行相应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对《木兰辞》经典意象认知识解的不同,汪译和Frankel译在翻译时对图形-背景-后景的突显侧重不同,汪译侧重突显图形而Frankel译侧重突显后景对图形的修饰。基于此,《木兰辞》经典意象的翻译在语言层面如词汇、句法和视角均有不同的体现。与原文意象相比,汪译具有更大的忠实度。  相似文献   

14.
对双关语的研究多是从修辞学、文体学、语义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图形一背景理论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后,以其强大的解释功能解释了认知的突显心理机制,认知主体不同、角度不同、从背景中被激活的图形也不同。文章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拓展了对双关语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5.
英语动词语态历来是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们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文章从图形-背景这一认知结构的基本思想出发,对动词语态的选择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作了初步探讨。只有掌握了这一规则我们才能选择合适的语态形式正确地表达自己。  相似文献   

16.
存在句是英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型,其形成具有其语言认知基础。文章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视角,运用语法化、象似性原则、图形—背景法则理论,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内,探析与揭示英语存在句"there-"句式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语法角度可把存在句划分为包含关系、承受关系、接触关系和相对位置关系四小类,现象句凸现了动体论元,是分别在起点和终点来看待动体的移动和变化的。  相似文献   

18.
任群 《海外英语》2012,(7):262-264
In the circle of linguistics,numerous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explore there-be construction in the fields of syntax,semantics,and pragmatics,but in the by-now researches there is little touching on the derivation of the word there.In consequence,herein the focus and effort are put on the derivation of there.It explores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e derivation of there based on the cognitive study on there constructions.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re-be construction derivates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ognitive capacities of expressing abstract mental space.It is mainly motivated by gestalt law,figure-ground theory.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产生于新兴认知科学被引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过程中。学习外语的过程是对不同文化的认知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认知能力。日语精读课是日语专业学生接触最频繁、最基础的一门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高年级后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本文将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在日语精读教学中应用问题。这一理论将有助于学生对一词多义、同义句型等方面的掌握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