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道德权利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权利是指道德主体依据道德所应享有的能使其利益得到维护的地位、自由和要求。较之于法律权利,道德权利具有作用范围大、救济手段软、与义务不完全对等的特性。道德权利表现为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权、道德主体的被尊重权、道德行为公正评价权、请求报答权等。研究道德权利,是对传统伦理学的重大补充,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道德权利的认识,推进新时期的道德建设,而且能适应法治建设的需要,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以已有的学前教育法规政策文本为基础,落地学前儿童受教育权利保护,探究立法应当保障的学前儿童受教育权利内容。一.何为学前儿童受教育权探析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内容,需进一步厘清相关概念。"权利是为道德、法律或习俗所认定为正当的利益、主张、资格、力量或自由。"[1]受教育权利符合权利哲学的5要素,  相似文献   

3.
道德权利和公正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权利所体现的是公民之间利益上的“应得”,其在利益选择多样性的公民社会面临的实践难题有着复杂性。人们重视权利或者道德权利是因为它的实质在于对人的社会价值和利益的肯定。关注民生关键在于保护公民正当利益或权利,而这种保护的有效性又在于和谐、公正的社会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媒体从业人员的权利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媒体从业人员权利的法律保障一文,阐述了媒体从业人员享有的宪法规定的政治权利与自由,一般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保障的立法依据和制度基础.同时,也分析了在媒体从业人员权利保障中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再论权利的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利是历史的产物,个人权利应该与社会根本利益相一致;这决定了权利的首要特点与基本要求是社会正当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权利相对主体的实质内容即不可侵犯性、权利于主体的表现形式即选择自由以及社会(或国家)对权利的态度即赞同和保护是权利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尝试着给权利作出定义:权利是国家法律所赋予并予以保护的、主体籍以追求和维护利益的、正当的行为选择自由。  相似文献   

6.
试论高校学生的权力及其权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校学生的权力及其权利并非完全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高校学生的法律权利是指高校学生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有的利益.当他们的法律权利缺失时,并不表明其权力的消失,它可能超越法律权利的规制进一步爆发,甚至转化成非正当权力诉求.高校学生权力的正确行使,对于切实维护学生权利、防止权力失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法定基本权利的学术自由兼具多种属性。从独立与否的标准来看,它是一项相对独立的法律权利;从国家作用方式来看,它既是一项消极权利,也是一项积极权利;从享有主体来看,既是一项个人性权利,也是一项制度性权利;从权利的边界来看,它不是一项绝对的自由权利,而是一项相对的自由权利。  相似文献   

8.
对自由主义而言,权利和自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极利”是个人有“权”享受到的、“正当”的资格、利益、能力或主张,这种资格、利益、能力或主张得到政府的认可和保护。“权利”是“自由”的复数,“自由”体现为‘权利”。人们正是通过权利而逐步踏上自由之路的。所以说,通过权利实现自由,自由才能最终获得.自由主义者认为,通过权利来实现自由,首先要靠法治;其次,依靠权利自身;第三,依靠公民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9.
预告登记从权利效力上说对于其债权或者物权性质难以界定,因为在具有债权请求权本质的同时,它也有物权的排他效力.从权利发展阶段出发,把预告登记所享有的权利定性为期待权,因为相对于将来的完全物权具有合理期待利益,而且这种期待利益为法律所肯认.如此解说,也并不否认预告登记在物权和债权方面具有的效力.  相似文献   

10.
儿童权利享有和实现的情况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完备的法律是儿童权利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我们在分析我国现有儿童法律体系基本构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儿童权利保护立法的不足,并从增强立法规划性、更新立法理念、填补立法缺失、提升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父母、国家与儿童的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父母与国家都对儿童的教育享有权利,但又有所区分.父母教育权的内容既及于家庭教育,也及于学校教育,包括教育选择权和学校参与权.承认并扩大父母的教育权已得到各国、地区及国际法的重视,也亟需我国教育立法的正面回应.  相似文献   

12.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基本自由,是一个国家公民的宪法权利,国家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义务主体,这是国际法有关受教育权立法的基本精神。而我国现行宪法对受教育权性质的规定则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观,其表述存在着语义与逻辑上的固有缺陷,其立法精神也与国际法不符,不利于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因而有必要对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基础进行重新审视,以便对现行宪法和法律法规做进一步的修改,使公民的受教育权利能够得到更好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3.
表达自由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与表达自由相邻接的一个问题即是表达自由权的界限问题.在保障该权利的过程中对其边界进行界定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拟从表达自由权的概念出发,从该权利性质、功能的角度来探讨表达自由与公共利益、其它基本权利发生冲突时的解决办法,并试图结合我国实际、在参照美国法律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明晰表达自由权的界限。  相似文献   

14.
学者们对于接受义务教育是受教育者的权利还是其义务,有着不同的观点,在认识义务教育的法律性质方面存在着误区。从宪法学的基本理论和权利的特征来看,义务教育应属于权利的范畴,接受义务教育是适龄公民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把接受义务教育当作公民的一项法律权利有利于义务教育的实施和公民权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Group Identity,Individual Autonomy and Education for Human Righ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s of Human Rights (1948) express an ideal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ights of everyone. They propose an education that is multicultural and non‐discriminatory and recognise that parents have the right to choose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Article 13.3 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gave parents the right to choose for their children “schools other than those established by public authorities to ensure the religious and moral education of their children in conformity with their own convictions”. The paper feels uneasy with this principle that grants parents the right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in conformity with their own convictions. Such rights could result in restricting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to the narrow framework of parental beliefs and values that could be antithetical to social harmony, individual autonomy and equal opportunity. The question is, should such a right be extended to all parents including those who believe in racial superiority, in apartheid, Nazism or Fascism or in the inherent intellectual differences between boys and girls? The paper discusses some of these issues and asks how can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be served in a pluralist, multicultural, multiracial society. The paper acknowledges that in a pluralistic democratic society there will always be tensions between the public interests, the interests of the group and the interests or autonomy of the individual. These interests are discuss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common or separate schooling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 paper sees these as interrelated issues which are connected with group identity and equal opportunity. Where these interrelated issues conflict, the paper takes the stance that the rights and the autonomy of the individual should take precedence over the others, especially if the no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human dignity is to be preserved in practice. This is obviously a controversial issue and the hope is that the paper will open up these issues for further discussion and debate.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广大农村联系城市的纽带。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还存在缺陷。我国以户籍地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差异,是农民工子女尤其是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两大障碍。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问题,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却成了处境艰难的“边缘人”,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主要表现在劳动就业权、社会保障权、教育发展权、民主政治权、迁徙自由权、自由结社权等方面。在法治社会,对农民工权益保护最终要依靠法律手段来实现。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成立正式维权组织、强化行政监察职能、健全仲裁诉讼机制、建立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概念,但也是一个"身份"加"契约"之歧视性概念,宜以"农民移徙工"替代。改革开放以来,因制度的缺限和政策的不完备,农民移徙工的迁徙自由及相关权保障遇到许多障碍,客观上构成了对这一群体之歧视。从国际人权法的视角审视我国农民移徙工迁徙自由及相关权之保障,一方面可以从国际法律文件的规定中明确共同标准以及所承担的国家责任;另一方面也可以唤醒社会对农民移徙工迁徙自由及相关权之尊重,促使国家以最大能力履行责任。而其核心旨在保障这一特殊群体权益之实现,从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乞讨权”的法理分析——从人权和自由的角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乞讨权"的提法不甚科学,乞讨不是人权或权利,而是一种"自然自由"和实现"救济权"的手段。自由的行使都是有限度的,即不能侵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手段的行使也有合法与非法之别;这为政府"限制乞讨"提供了道德基础和法律基础。乞讨不是人权,也不是目的,但以乞讨为手段实现的社会"救济权"却是人权。容忍"乞讨"是行善和文明的表现;适度地"限制乞讨"则是一种更大的文明,而且也符合国际人权公约的原则和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