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文化传播学及其理论研究是对于民族群体承载并传递民族文化信息、物质的传播行为、相互交往行为活动规律的理论建构,也是创建中国特色传播学的重要基础.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传播与文化信息交往研究;民族文化传播学与民族文化遗存形态关系研究;人作为文化的媒介,成为传播的终极介质研究.用现代传播研究方法,对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传播方式、传播初识、传播行为、传播介质的研究.同时研究这些介质本身保留的民族文化.创建民族文化传播学,同西方大众传播学的规律性研究不同,它更加关注对于民族生活化传播行为的研究,并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视角进行传播内容的文化分析,以沟通文化传播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文章认为,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是必须把握的重点,但是现代只有与传统和未来相联系才有意义,传统、现代、未来这三维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传播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内在环节和外在方式。传统传播方式,包括书写传播、商品传播、留学传播等;现代传播方式,包括电讯传播、影视传播和网络传播等,它指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专门媒介为重要手段的新的传播方式;未来传播方式,包括集成化传播、数字化传播和云计算传播等,它代表着现代传播方式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曹萌教授运用这组关系实现了他多年的学术理想。从2002年发表《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到2006年出版《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传播研究》和4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资料汇编》,可以明  相似文献   

4.
榜样文化作为将先进人物身上所展现的品格和美德加以总结、弘扬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样态,其传播具有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对内凝聚社会共识、成风化人的作用。针对当下一定程度存在的榜样形象塑造理性不足、话语叙述双方沟通不畅以及传播渠道融合不力等问题,榜样文化传播的话语困境日渐凸显,亟需通过内容生产方式、话语叙事方式、话语传播方式的创新来消解困境,实现良性提升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传播学是将人类传播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浙江人杰地灵,民俗风韵浓厚,拥有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浙江自古以来与日本的关系源远流长。随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浙江正以开放的态势向世界展示自己,准确、恰当地翻译浙江民俗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传播学视阈对浙江民俗文化的日译策略进行研究,从而达到文化传播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6.
信息社会开启了话语平权时代,话语权不再是少数人垄断的权力.粉丝文化等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话语方式,也在悄悄改变着权力的本质.粉丝文化等传媒互动方式改变了传统媒介单向传播方式,具有祛意识形态性.因此,政府需要传播、引导,并保证意识形态安全,利用互联网提高文化软实力,构建多元文化的生态共同体,从而对多元文化进行引领,赢得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草根新闻是一种自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新闻,草根以特殊的大众性身份使用自媒体进行新闻传播。草根新闻改变了传统意义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以及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但是草根新闻的传播偏向没有归于传播平衡,徘徊的草根新闻游移在后现代文化的消费社会。  相似文献   

8.
草根新闻是一种自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新闻,草根以特殊的大众性身份使用自媒体进行新闻传播。草根新闻改变了传统意义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以及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但是草根新闻的传播偏向没有归于传播平衡,徘徊的草根新闻游移在后现代文化的消费社会。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传播、共享.受众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在典型的教学传播活动中,现代教育研究也日益转向学习研究,受众研究与学习研究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教学理论研究日益重视学生在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教育教学传播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是其主要特征,注重分析教育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互动特征,并着力改善互动的条件、提高互动的水平,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其社会语言学传统的俄罗斯语言学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机构话语理论体系,对社会机构、社会身份、交际者的身份—角色、机构话语以及机构话语的各种变体进行研究,对机构话语的本体特征、社会制度和社会权利如何通过交际者的交际行为和交际动机来实现、社会机构与交际者及其身份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均有详尽的阐释,可以深化人们对交际者与社会机构之间、机构话语与日常话语之间、机构话语不同类型之间、社会身份与交际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西方会话分析、批评话语分析不同,俄罗斯机构话语研究中的身份话语理论可以合理地解决说话人在不同语境中的身份转换问题、制度化与言语个性的辩证关系问题、不同机构话语之间的界限问题以及机构话语与言语体裁的关系问题,还能够科学地解释机构话语有其固化的内核和模糊的边缘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1.
手机短信介入大众传媒反馈的传播学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机短信因其技术上的便利性和传播方式上的个人化,使它迅速地介入到传统大众传媒的反馈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单向传播的弱势。在这一“汇聚”的过程中,手机短信已超越了作为反馈渠道的单一职能,同时以话语主体的身份出现在大众传媒中,体现出传播景观下媒介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网络媒介的次生文化与传统大众媒介相融合的产物,弹幕电影无疑意味着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媒介的介入与影响,同时也透露出媒介融合环境下电影传播方式和接受习惯的转变迹象。在传播学的视野下,通过考察弹幕电影的传播特征与互动模式,从观影方式与受众接受的层面探讨弹幕观影与传统观影模式的区别,并对弹幕电影的优势及弊端进行研究,可以更为客观和科学地把握弹幕电影的媒介特性以及它给传统电影带来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新国风”热潮逐渐兴起,带领着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面貌回归,既折射出中国人民日渐提升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又代表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转换和创新。本文在研究中国原创音乐剧兴起与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国风”音乐剧舞台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以及传播渠道上的创新,并对其受众反馈和效果呈现进行了深刻分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徽州传统学术文化传播分徽州区域内传播和区域外传播两类。前者导致徽州区域内学术文化的整合,徽州学术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一体化现象;后者是徽州学术文化向其它区域的扩张,并由此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风貌。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空间传播具有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空间的不平衡性、传播强弱程度的时段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从传播学视角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的多元文化趋势中的大学生思想,既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又有着显著的个性化趋向。面对日益发展变化了的主客观条件,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整交流,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变革传统的思想教育理念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显得更加紧迫。文章从传播学的视角着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主体、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等进行具体分析,力求建立一种理性、科学的传播方式,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优化。  相似文献   

16.
沙垚  李彬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3,(2):77-84+158-159
学界一般认为,施拉姆访华是中国传播学科发展的重要节点。作为西方“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从一开始就难以脱离西方理论的影响,在较多问题上形成了“西方理论+中国经验”式的研究路径。反思传播学的发展历程,打破“西方理论+中国经验”的二元框架,进而探寻本土化的传播学研究路径与方向,对于构建中国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传播学学科发展应当聚焦人文主义传统,通过对话中国历史文化提炼“本土化”的传播理论;应当聚焦实践主义传统,通过讨论现实问题提炼具有当代中国实践特色的传播理论;应当聚焦党史、国史,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提炼聚焦中国道路实践的传播理论;应当聚焦国际传播实践,从全球视角出发提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微博这种新兴的传播渠道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它对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包括电视、电台、报纸甚至互联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微博的兴起一方面是由当前社会大环境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尤其自身的传播特点所决定的。文章主要从微博客的传播特点及对传统传播学理论两方面入手研究,尝试论述微博所带来的传播方式的新变革。  相似文献   

18.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生活化水平是提高话语可接受性和完善相关理论研究的必然要求,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存在话语理念创新滞后、话语传播内容陈旧、话语传播方式简单、话语体系建设落后四大问题。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生活化,应从提升教学话语理念、丰富话语传播内容、转换话语传播方式、完善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实现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新的文化传播模式,MOOC平台实现了文山精神的现代价值传播路径与MOOC教学模式的有效结合。创建“文山精神的当代价值”MOOC平台,有利于革新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整合各大高校和网络教学的资源,提高文山精神相关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事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20.
研究客家方言群体的历史与文化,为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内的传播、流布及其变异,可谓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个案。通过这一个案,我们不仅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空间发展上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层次性的认识,而且还能加深对中国文化的历史承传与时空转换的内在关系的认识。所有这些,是宏观的文化史研究所无法做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