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托利在其著名的《政党与政党体制》一书中,认为政党的形成是天生的。法国学者迪韦尔热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即迪韦尔热定律,进而逐渐形成了宪政工程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制度是可以设计的,设计好的制度会影响其他的现有制度。研究选举制度对于政党制度的影响就是以迪韦尔热定律及其后续研究为理论基础,将选举制度作为自变量的实证比较研究,探索其对政党制度的影响。德法两国的政党制度都属于多党制,但其间又有着微妙的不同,这与其选举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利基政党(Niche Parties)概念自邦尼·M·马吉德提出以来,西方学者对这一政党类型的定义、分类、特色行为模式、选举表现的理论解释等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利基政党类型理论,反映并勾画了20世纪下半期西欧出现的一批不同于传统主流政党的绿党、激进右翼政党和民族地区主义政党等新型政党的特点,对西方社会中的政党变化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利基政党类型理论忽视了个体政党之间的区别,主要局限于西欧政党政治,其适用性与解释力无疑受到了限制。  相似文献   

3.
美国学者卡茨和爱尔兰学者梅尔于1992年提出了卡特尔政党理论,并在此后的近20年间不断对其加以丰富和发展,使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该理论从西方政党与社会和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入手,一方面探讨了政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主流政党结成政治卡特尔垄断国家政权、议会和政府内的政党领袖和组织日趋强势、政党的中央机构不断强化等现象,为政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政党逐渐脱离社会而导致的政党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萎缩、党员数量下降等问题,意识到政党在长远发展中将会面临合法性不足的危机。不过,卡茨和梅尔未能找到应对这些问题和危机的办法,体现出了其理论的局限性。对卡特尔政党理论加以介绍和评价,为我们揭示当代西方政党发展变化的实质并预测其未来的变化趋势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4.
作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施机制,政党体制一直是西方民主政治研究的重要议题。纵观政党体制的研究历程可以发现,从类型到制度化的研究视角转移趋势日益明显。具体而言,政党体制一被视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施机制,就陷入了不同类型政党体制之于民主政治的优劣之论争上。但经验证明,两党制和多党制都能够产生稳定政府,维系民主政治的正常运作,因而单纯的政党体制类型论争,对于民主政治并无多大的实际意义。于是,20世纪下半期以来的许多学者开始摒弃了体制类型论争,而是借助制度化视角去关注每一政党体制自身承担西方民主政治实施机制功能的能力,从而出现了政党体制研究的视角转移。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故事类型研究中,"会唱歌的心"(singing bone)是一个重要的个案,在上世纪20年代,以芬兰学派为代表的一批经典民俗学学者围绕它建立了以西方文化观为中心的研究方法;与之相反,少数东方国家的学者提出了非西方文化中心的研究方法,包括钟敬文和普罗普。他们两人未曾谋面,但几乎同时提出了多元化的研究观点,并建立了符合自己国情的研究个案和故事分类方法。钟敬文的研究成果成为亚洲国家民俗学者研究民间故事类型的基础,普罗普的研究成果影响了法国结构主义和后芬兰学派的研究框架。这个故事类型至今是中国内地和新疆史诗《玛纳斯》民俗传承中的"活"传统。在今天强调多元化与一元化的区分并提倡维护多元文化的国际思潮中,对钟敬文和普罗普在这方面的著述加以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意识形态尖锐对抗局面的消失,世界各国各类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十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这种新形势,世界各国政党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政党纷纷主动进行政党理论方面的创新或调整,并取得了十分有意义的成果。如欧美中左翼政党的"第三条道路"理论、中右翼政党的"中间路线"理论、法国共产党提出的"新共产主义"理论、大众传媒影响下产生的"媒体党"理论以及政党"软实力"理论等。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政党特别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强化执政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政党制度的类型来考虑,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不属于西方意义上的一党制或者多党制,也不能简单地划为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根据中国多党和多党之间关系的现实情况分析,可以把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概括为“有序多党制”。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世界,有些国家的政党竟达数百个之多,政党的存在已成为普遍的政治现象。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中,多党制是一种重要的类型。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国家得意忘形,把“多党民主”的高调唱得震天响。一时间,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多党制”成了最时髦的东西。五花八门的政党像  相似文献   

9.
西方一些所谓的“列宁学”学者对列宁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歪曲和攻击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把列宁关于必须向工人群众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论断诬蔑为用知识分子或用党“取代”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攻击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要建立独断专行的“等级制组织网”;诬蔑列宁关于必须由共产党来领导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是“党治制”。  相似文献   

10.
自1679年政党产生以来,西方国家的主要政党在密切党群关系方面有很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增加政策的包容性,构建最为广泛的党群关系。二是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兼顾公平与效率。三是采取灵活多样的群众工作方法,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中国共产党只有借鉴国外这些好的经验,才能夯实群众基础,带领广大民众走上经济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列宁在20世纪初的新型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在党的纲领、党的策略、党内斗争等方面对马恩政党理论进行了有益的补充,特别是关于党的组织原则的论述更是对马恩政党理论的独特贡献,他的建党学说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兴是我国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的政党思想是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目前学者对黄兴政党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党政治思想即政党内阁思想方面,但为了实现政党控制内阁掌握国家权力,黄兴还十分重视政党建设,并形成了政党建设理论。黄兴的政党思想有道德主义、理想主义色彩重,政党思想与政党实践背离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列宁为克服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而写的.本书从两大方面论述了布尔什维克党战略与策略的基本经验:在党的建设方面,坚持巩固党的组织纪律建设、思想理论建设、政治路线建设;在争取群众的理论与策略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科学认识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相互关系,利用反动工会、资产阶级议会等可能的手段,以团结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对待两种不同性质的妥协.上述基本认识,是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反对"左"倾思想的强大思想武器,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分类研究——从理论到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类型研究是公共政策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尚没有专门的教育政策分类研究.国外的政策类型研究虽然起步较早,但在理论和方法上仍面临挑战,类型的操作性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针对国内外教育政策分类研究的现状,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政策进行了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分类尝试.分类基于高等教育政策本质上是对高等教育领域中价值的权威性控制这一基本定义,围绕价值和控制两个基本变量,在提出理论类型假设的基础上,对1979-1998年国家高等教育法规政策文本进行大样本的编码统计,并结合聚类分析技术对理论类型假设进行经验检验,最后论文提出十一种具有研究效度和信度的高等教育政策类型.  相似文献   

15.
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命题,这个理论命题是我们党对自身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是党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离开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理论上就会失去存在的理由,在实践上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一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中国农业社会,政党建设环境与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环境截然不同。毛泽东对农村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进行了成功探索,并取得了开创性的突破,提出要正确定义、认识农民及其地位与作用、善于领导农民运动、围绕农民问题解决确立党各个阶段的中心任务、重视农民党员的思想建设等农村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当前党的建设仍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董萍 《中国教工》2008,(5):45-46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科技革命浪潮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深刻变革,西方国家政党制度出现新的变化。他们普遍冲破传统理论的束缚,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增强政党理论纲领的包容性。如,英国工党打出了“新工党、新英国”的旗号,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理论:美国的民主党、共和党经过改革,界限变得模糊,政策主张日渐相近。更引人关注的变化还出现在现代政党建设中的民主趋势日益显现,这样一些变化体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8.
作为反思概念法学工具的"类型",重视人自身对法律概念、规范的建构意义,是法学研究立场向人本转换的路径之一。在西方,"类型"论经过了三代学者群的发展,但仍以第二代学者中的考夫曼"事物本质"理论和拉伦茨"具体概念"理论最突出。"类型"的本体论转向,即法律的诠释学转向,有其独特的、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21世纪前十年我国学术界本体论意义上的"类型"的研究,基本属于法学移植范畴,缺乏现实的土壤。事实上,我国尚处于法律需被信仰的时代,不宜过多强调"类型"的法律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理上国家与政党之间既一致又冲突的关系,决定了国家认同与政党认同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中西政党产生与政党制度的不同,中西方政党认同的范围和侧重点不一致,西方的政党认同与国家认同没有直接的关系,而相比之下我国的政党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要增强我国新时期国家认同,重点要合理划分政党与国家权力边界,削弱政党认同负面作用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外传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具有本质性区别。认真研习西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即为革新人文学科的必要途径。掌握西方理论应分为三个读解及诠释阶段:理解、解释和运用,后二者要求中国学者要采取高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态度,这样的治学态度主要来自传统的仁学精神。仁学理性实为英国经验主义、德国逻辑主义和法国实证主义之外的第四类人类伦理学理性类型。如无此仁学理性的指导,则前三种理性类型就难以在人文科学理论的现代化发展中加以充分贯彻。今日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亟需主体伦理学的引领,如此始能在人文科学理论现代化的革新与实践中充分发挥其科学理性的导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