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经》作为在西方世界拥有最多译本的中国典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对其进行解读,创作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翻译文本。毫无疑问,《道德经》在西方的译介促进了中华道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因此,对《道德经》的翻译史进行梳理,探讨其翻译传播的文化效应,能够为其他中华典籍的译介研究提供一丝参考,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全面弘扬。  相似文献   

2.
根植于特定文化的典故在跨文化翻译中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人物、寓言和箴言等产生了大量的《圣经》典故,已成为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圣经》典故与中华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国内译者在翻译《圣经》典故时经常碰到理解上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探讨《圣经》典故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圣经》典故翻译。  相似文献   

3.
《道德经》作为在西方世界拥有最多译本的中国典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对其进行解读,创作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翻译文本.毫无疑问,《道德经》在西方的译介促进了中华道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因此,对《道德经》的翻译史进行梳理,探讨其翻译传播的文化效应,能够为其他中华典籍的译介研究提供一丝参考,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全面弘扬.  相似文献   

4.
陈烨 《现代英语》2023,(22):86-8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大都植根于中国古代典籍,其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就是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今天,对比研究有代表性的译本,可以从其翻译策略的应用中窥见其背后翻译的思想和目的,这对中国典籍的外译也是有所启发的。因此文章以阿瑟·韦利和林语堂的翻译版本为例,对比研究两位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归化异化策略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文化外译文本的意义建构逐渐摆脱了单一模态的限制,并趋向多模态。以多模态翻译理论为基础,以数字文本《胤禛美人图》文化外译应用程序为研究对象,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探究文化外译的模态间翻译策略和功能,以及多模态交际法与翻译研究之间跨学科互动的适用性。研究发现,应用程序运用了图文叙事、三维交互叙事和超文本叙事等模态间翻译策略来实现对原文本的意义重构,这些策略具有互文指引、多模态交互和知识补充等功能。研究旨在阐明数字化时代下中华文化翻译的现状,鼓励运用多模态手段传播中华文化,进而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打造跨学科合作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归化和异化是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常采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礼记》包含了很多蕴涵中国神秘文化的词语。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在翻译这一中国典籍的时候,一般是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将中国的超自然文化融入到西方的圣经文化中。在这一过程中,理雅各始终把《圣经》的地位放在第一位,而当《礼记》中出现的中国神秘文化在《圣经》中没有记载时,理雅各则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以便划清中国神秘文化和基督教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信在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文化软实力落脚点在文化的一大载体——文化典籍。诸如《三字经》一类的优秀文化典籍将会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及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因此,文化典籍的翻译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对赵彦春在英译《三字经》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为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提供新视角、新方法和新启示,从而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播翻开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8.
《文子》与郭店楚简的道儒两家文献都有密切关系。在道家有《老子》、《太一生水》,在儒家有《五行》、《成之闻之》,其中一些是久已失传或不见于载籍的古佚书。《文子》与这两方面都存在着联系,体现了以道合儒,兼采百家的融合互补模式。  相似文献   

9.
《弟子规》是中华文化精华的一部分。英译《弟子规》属于文化翻译,在方法上应该是“异化”和“归化”的统一。英译《弟子规》的指导思想是亦步亦趋、追步原作。方法是以抑扬格二音步代替原文的三言二顿,使用通俗流畅的英语以期略与原作风格相合,酌用具体化语言以增加趣味。  相似文献   

10.
于洋 《英语广场》2023,(2):17-20
《我在中国的童年》是清朝第二批留美幼童李恩富的回忆录,此书是华人在美国出版的第一部英文作品。作品在背景、取材、人物刻画等方面,都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色彩。李恩富将创作与翻译相结合,旨在消除19世纪美国对华人的刻板印象,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本文以归化和异化为理论框架来研究《我在中国的童年》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旨在促进文学作品及中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宋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能与唐诗争齐,与元曲斗艳。《宋词三百首》词人巧妙的构思、细腻的笔触让宋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经典宋词也成为许多翻译工作者难以割舍的翻译素材。被誉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第一人"的许渊冲先生所翻译《宋词三百首》英译本成为宋词翻译的经典之作。本文从文化缺失补偿的视角对许渊冲《宋词三百首》中的《青玉案·元夕》的英译本,进行文化缺失补偿策略分析,以诠释宋词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2.
"红"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眼目"。本文分析了"红"这个中华文化重要意象对表达《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所起的作用,以及霍克斯在翻译中改"红"为"绿"对原作意义造成的巨大损失,指出译者在翻译处理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词语及意象时,应该树立并实践"文化融合"观,以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本中的误译案例,指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不同译者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译者认知层次的差异等是造成误译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对《道德经》复译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精准理解源语文本、灵活使用译语表达、有效再现文化意象等,以期为将来翻译《道德经》和其他中华文化典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翻译的定义学界仍有争论,解决理论问题需从实践研究出发。《道德经》是被译为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中华文化典籍,从传播汉语文化角度,其英译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归化、异化、开放式策略阶段。采用开放式策略,运用多种媒介来翻译,促进了国际汉语教学,弥补了缺失的汉语文化,提高了汉语文化传播的有效度。故此,翻译是译者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信息用其他媒介(另一种语言为主要形式)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古老奇书,其内容之丰富、涉及之广、影响之深远令人叹为观止。但书中涉及的大量文化负载词是《山海经》的翻译难点,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播。该文基于王宏、赵峥英译的《山海经》,采用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书内采取的动物名翻译策略。经考察,发现王宏、赵峥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运用直译的方法翻译现实存在的动物或不易造成误解的臆想动物能取得良好效果;但音译因中文声调问题易造成误解,增加阅读难度,音译+直译/音译+注释的方法可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更易为读者所接受;中外“对应词”可能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意译有时会使得信息的传达存在偏差,在翻译时需慎重考虑。希望该文对于《山海经》动物名翻译策略的探讨能为之后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饮食文化是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餐菜名翻译尤为重要。但目前中餐菜名的翻译仍存在不规范、不统一、无法准确传达菜品名称内涵等问题。本文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舌尖上的中国1》的菜名英译。在菜名翻译中,写实性菜名以直译为主,音译、意译、增译为辅;写意性菜名使用归化策略下的意译,尽可能传达菜品内容,以减少跨文化误解,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文化意象翻译是文化翻译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引起翻译界的重视。文化意象反映着民族文化与民族特色,是各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莫言的小说《酒国》独具中国民族文化特色,有许多字里行间起不同象征作用的文化意象,这是《酒国》的一大特色。以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酒国》俄译本中的一些文化意象,论述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以此来看民族文化意象的翻译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从而促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小学时候就已经知道我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现在要给这四大名著排座次,的确是个难题。该怎样排呢?会有多少排法?试试吧!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翻译的视角看,纪录片《普洱茶——时光在吟唱》既记录了中国特色茶文化,又介绍了云南区域文化。基于文化翻译理论及指导意义,分析了《普洱茶——时光在吟唱》字幕英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探析了文化翻译视角下的《普洱茶——时光在吟唱》英译策略,以期有效推动云南民族区域茶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宣传,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自建的《论语》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比较分析了《论语》十个英译本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研究发现,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语言文化背景,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苏慧廉和沃森对于文化特色词的翻译力求文章上下一致;理雅各、刘殿爵和利斯遵照原文形式;庞德偏向使用简单词汇;安乐哲的文化特色词翻译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道森、亨顿和韦利则偏好根据文化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灵活使用不同的翻译。对于《论语》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而言,译者如果能兼顾源语和目的语的特色及文化差异,采用简单词汇来直译,或对于难以直译的词汇,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