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海琼 《大观周刊》2012,(43):393-393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永远追求。自主与合作是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理念的关键要求。这就对小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关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陈双虎 《大观周刊》2011,(43):79-79,69
今年暑假教师培训期间.为了做一个课题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讲座,在准备讲座期间。我学习了福建师范大学的余文森教授在《基础教育课程))2009年第3期上发表的《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构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文章,余教授在文中他的课堂教学改革文章中以“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为主题,  相似文献   

3.
张玉娜 《大观周刊》2012,(16):289-289
教学法是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一切方法的总和,是由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方式、手段及组织形式等构成的体系。从“学”的角度看,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发展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教”的实质应注重教学生如何学会学习。任何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学生、知识和知识载体这四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学导式教学法同样离不开这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学导式教学法的程序包括: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4.
张莘莘 《大观周刊》2011,(35):188-189
把素质教育融会于英语教学主要以主体教育为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会学生怎样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英语教学中要变“讲”教学为“导”教学,把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纳入教学过程并作为教学的重心。  相似文献   

5.
李碧旋 《大观周刊》2012,(50):285-28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落实课程标准精神的过程中,我认为只有在先学后教的学习中切实做到学要到位,尊重学生,发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们才能真正拥有一片自主学习的天空!那么,如何先学后教呢?我认为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下面我谈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6.
张有冲 《大观周刊》2012,(28):255-255
从事数学教学这些年来,我总结认为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为此,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7.
刁云明 《大观周刊》2012,(52):233-233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要适应这个社会.作为教师就必须培养他们优良的学习品质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新课改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让学生走出学校后能做到终身学习,以适应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愈来愈快的发展要求.下面就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作几点浅议.  相似文献   

8.
程志贵 《大观周刊》2012,(35):253-253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我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以更加高的热情学习数学,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分析意识.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王利霞 《大观周刊》2012,(34):383-383
教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古今中外永恒的教育理想。“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育理想,也是走向学习化社会的教学活动所应追求的教学境界。从教学活动的目的意义上说,教是为了学、服务于学的。但是教决不能代替学,学习作为学习者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它以学习者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由于学习活动的指向学习者自身,因而学习活动是一种“返身型实践”。这意味着教学与学习活动的一切成果都要通过学习自身的发展来体现。  相似文献   

10.
马小峰 《大观周刊》2012,(8):282-282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也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即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影响学生的是教师,没有课堂上的指导和影响就没有了教学过程。总之,体育教学的根本所在就是教师要教正确和讲明白。  相似文献   

11.
王明春 《大观周刊》2012,(37):363-36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教的法子必须依据学的法子。”教师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学.部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小学语文教学要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开双手,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收获和喜悦。  相似文献   

12.
陈恩忠 《大观周刊》2012,(21):181-181
语文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兴趣是自主的前提,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一味: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教”与“学一互相牵动的现代教学取代“教”与“学”互相疏离的传统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本文从提高语文教学艺术、激发兴趣、创设情境、鼓励激发等方面作了一些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文献检索课“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文献检索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动教”和“被动学”的问题,介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尝试,证明该模式是学生摆脱目前状况的有效方法,可使该课程的教学获得“主动教”和“主动学”的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谌其开 《大观周刊》2012,(51):260-260
近些年来,各地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较典型的有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山东东庐中学教学合一的“讲学稿”模式;江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等等.无论什么样的模式,他们都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倾向,把主角交给学生,教师把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杨敦显 《东南传播》2011,(7):115-116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要主动学””.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引入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洋 《大观周刊》2012,(32):267-268
先学后教的基础是学生自学新知。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四年级已属中年级,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抓好四个环节是必要的,这样能“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相似文献   

17.
马慧 《大观周刊》2011,(28):6-6
教育改革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老师不再满堂灌.学生不再被动接受。学生的主动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课堂讨论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18.
侯晓虹 《大观周刊》2011,(34):203-203,198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应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班级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精髓的“先学后考再教,当堂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象考试那样紧张的讨论和探讨,明白该节课应该知道了解和掌握的内容,而这种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裁体之一就是学案。  相似文献   

19.
刘宗义 《大观周刊》2012,(14):223-223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从课前的备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这种教学方法因为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不是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不是把知识  相似文献   

20.
李家国 《大观周刊》2011,(10):282-282
传统教学过多注重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是“授之以鱼”,而学法指导是“授之以渔”是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即有“学会”转变为“会学”。具体讲学法指导包括学习内容的指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和渗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这样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一把金钥匙。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特点,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