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它首先是一种人学”。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涌动的生命体,作为一种人的自然存在,自然就拥有一个人的诸多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如做人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研究的权利、创造的权利、享受的权利.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说话的权利等。尊重其人性的尊严、人格,使其感受到人的应有价值的存在,这就决定了师生最基本的关系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中对违规学生实施权利剥夺是一种基本的惩戒措施,其实质是负强付: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实施权利剥夺,必须尊重学生的基本受教育权与基本需要、加强权利剥夺实施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建设、体现兴趣原则、获取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相似文献   

3.
只要存在学校教育,只要需要教育发挥其在促进儿童社会化方面的职能,教师惩罚行为就有其继续存在的基础。但是,体罚对学生身体的直接侵犯所体现的暴力倾向,以及体罚对学生权益的剥夺所映射的等级思想和人意识弱化,却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在这种情况下,惩罚的使用逐渐重视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利,开始注重惩罚本身的教育性、寻求惩罚的调适和发展功能,  相似文献   

4.
文摘     
课程之于学生的意义是什么课程关乎人的受教育权利。以往,人们对受教育权利的关注,大都停留在受教育机会上。现在,人们开始把对人的受教育权利的关注更多地转向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通过教师提供和实施的课程实现的。充分享受国家规定的课程,是一个学生的基本权利。一所学校如果不能按照国家的要求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就意味着对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的蔑视甚至剥夺。  相似文献   

5.
凡是公民,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公民触犯刑律,在接受刑罚的过程中,有的重刑犯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当然就没有再享受教育的权利,对多数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服刑犯,从法律上讲,其受教育的权利并没有被剥夺,但实际上在高墙里服刑,这种权利已经不存在了。 从犯罪学的角度看,犯罪多发的人群与接受教育的程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特别是刑事案件,绝大多数罪犯不是文盲,就是接受正视教育很少,文化素质很低。从福建省监狱收押的人犯看,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这些人中,有…  相似文献   

6.
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都和人一样,是地球生命大家庭中的成员。每一物种都有其生存的权利和生态价值,每当人类剥夺了一个自然物种的生存权,就有可能失去一道维持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尊重其他生物,尊重生命,重视自然万物生存权,维持生物多样性。例如:我们在进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教育学生在做完实验后,  相似文献   

7.
学生个体的私人领域既包括家庭生活,也包括学校生活中的私人生活。我国中小学生个体权利保护方面存在着自然自由权利受到剥夺、精神自由权利面临挑战等问题。保护学生个体私人领域中的权利,教育权力应有限介入,并遵循合法性、相互制约性及适度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存学校教育中,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无论从法规还是师德良心上来讲,决不允许存在“选择”“淘汰”和“拒绝”学生的不道德现象.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不可剥夺的.”况且理论和实施同时表明:“人的后天发展有讲究先天的成分,但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总是有快有慢、有先有后.有的人发展较快,而有的人则后发先至.”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本着“众生平等”的教育原则和学生观念.  相似文献   

9.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浓浓的思维场中,学生肆意驰骋,放飞想象与创造,这是何等惬意的快事!然而,纵观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出现以教师的说代替学生的说,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以个别优等生的思考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以少数人的发现代替多数人的发现,剥夺了学生发现的权利。凡此种种,暴露  相似文献   

10.
所谓惩罚,无非是施以痛苦及剥夺需要。教育中根据需要让被教育者有痛苦的经历及剥夺他们应有的权利都属于教育惩罚行为。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布鲁纳称之为负强化。目前的教育惩罚大体可分为精神类惩罚与行为类惩罚。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后者如将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请出教室让其反思其过、对做卫生不认真者罚其重做等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惩罚与奖赏一样,是教育…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关系:学校场域的要素、关系与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与学生、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或教学内容的物化形式以及其他辅助条件是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国家、学校、教师、学生是教育关系中的四个利益主体。由于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在掌握社会权利资源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教师和学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多重重大权利关系的承载体,其结果导致了教师与学生权利主体地位的弱化,学校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不断改善年轻一代的生存环境,提高他们生命和生活的质量,这既是学校日常生活的出发点与归宿,也应该是确定教育关系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2.
《广西教育》2006,(1B):19-19
吴晓林在《教师博览》2005年第10期上撰文认为.“师道”.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道之“尊”.一是尊重学生.二是尊重家长,三是尊最自已。所谓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不把学生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有为人权利的人来看待.而是损害或践踏他们为人的尊严和权利,就会对学生人的发展和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一个包括了各种关系的互动的过程,在这些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关于当前学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师生伦理关系方面的问题,普遍的观点是: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学生的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许多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权利,特别是侵犯学生人身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学生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师生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紊乱,还表现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  相似文献   

14.
构建21世纪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构建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教师被认为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只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这样的传统观念始终萦绕在一些教师的头脑里,因而训斥学生、体罚学生被认为是合情合理;课上教师只有自己讲的权利,没有学生问的权利。这样日复一日的“教育”,学生变得唯唯诺诺,缺乏自信和创造活力。20世纪以来,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进程,应是在教育中重新确立了人的价值,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要依赖互相尊重的师生观,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怎样做才是尊重学生呢?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应把学…  相似文献   

15.
做为一名教师,都有对学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大致由两个方面构成:即职业权利影响力和自然影响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师生之间是教和学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和学生在政治上和科学真理面前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依靠封建的宗法关系维持自己的尊严,也不能单纯靠职业权利的强制力达到教育目的,而主要靠自身具有较强的自然影响力,赢得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16.
从惩戒与受惩戒学生的关系来看,惩戒可以分为施予式惩戒和剥夺式惩戒。相比之下,剥夺式惩戒更容易因实施不当而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甚至引起学生与教师、家长的矛盾。本文围绕教育工作者对学校女足队骨干成员实施惩戒的具体案例,探讨剥夺式惩戒的实施路径:紧扣关联点,抓住教育契机;明确权责人,保证合情合理;消弭坏情绪,坚持奖惩匹配。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包含着两个基本内容: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和价值,人类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从全局看,所有生物之间的合作共生关系就是权利与义务关系,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了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权利义务关系,为了自然的权利,人要牺牲一定的权利,更多的是尽环境道德义务。环境伦理学已把伦理学的边界扩展到了人与环境之间,既然人以自然共同体平等的参与,强调人对非人类的自然有责任和义务;那么,人对自然没有任何特权,更多的是要尽环境道德义务。弄清了这个问题,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探究精神既是一种人文精神,又是一种教育精神。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毁了人的精神自由,剥夺了人探究、创造的权利。因此,教育重建的基本方向是让学生在学校过有意义的探究生活。这意味着:让学生探究并体验学科知识,发展对学科的内在兴趣;让学生探究并体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9.
徐平 《语文天地》2010,(10):57-58
“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拥有平等的自我发展机会”和课堂“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可以说,语文课引进了活水。迎来了“春天”。平等地分享课堂时空,平等地参与学习,平等地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是每个学习者不可被剥夺的基本学习权利。笔者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公平问题,以将公平的精神植根于课堂,具体化为实践.以让每个学生真切地领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平等关怀。  相似文献   

20.
现在,没有专业知识的教师越来越少了,缺乏基本师德的教师也不多,但是不懂教育使命、随波逐流的教师还大有人在。他们在错误的教育政绩观、片面的教育质量观的重压下,放弃育人的责任,一味迎合考试分数的要求,剥夺了学生做人的自由和尊严。未来十年.要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感受到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转变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