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编"一词并非著作权法法律用语,也不是著作权法上明确规定的作品创作行为,但以主编身份署名的作品在我国却十分盛行,尤其是在专业出版领域,大部分参考书都采用主编和多个作者撰写的方式编著.由于著作权法并没有把以主编身份署名的作品作为一个单独的作品种类进行相应的规定,因此人们在"主编是否享有著作权"、"享有什么著作权"等问题的认识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产生各种纠纷,如著作权归属纠纷、署名纠纷、报酬分配纠纷等等.  相似文献   

2.
依据我国《著作权法》,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整理人享有.有的法院认为,古籍整理成果凝聚了整理人员的创造性劳动,享有著作权保护;而有的法院则认为,古籍整理成果不能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古籍整理的目的在于还原古籍原意,整理人不是作者,整理成果未产生新作品,不应享有作者权保护.但为使古籍整理成果的利益得到必要的维护,《著作权法》可在邻接权框架下为古籍整理者增设一项新权利——古籍整理者权.  相似文献   

3.
最近,光明日报出版社原社长李树喜因认为<察贤辩才>一书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将人民出版社和社长黄书元告上法庭.但是,纵观媒体对当事人的各种采访,我们或许已经发现这类著作权纠纷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比如主编与作品著作权的关系,主编是不是著作权人,合作作品的再次使用、稿子未被采用或被大修改是否享有著作权等,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王立波 《出版参考》2009,(14):19-19
最近,光明日报出版社原社长李树喜因认为《察贤辩才》一书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将人民出版社和社长黄书元告上法庭。但是,纵观媒体对当事人的各种采访,我们或许已经发现这类著作权纠纷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比如主编与作品著作权的关系,主编是不是著作权人,合作作品的再次使用、稿子未被采用或被大修改是否享有著作权等,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何怀文 《中国出版》2013,(13):25-27
中华5000年文明,古籍卷帙浩繁,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资源。古籍点校常常需要大量的智力劳动和资金投入,理应受到法律保护。对此,我国司法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一种观点认为,古籍点校本应享受特殊民事权益保护。例如,2011年"郑福臣与大众文艺出版社、北京时代文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简称"郑福臣案")中,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认为,点校没有改变原作品(古籍)的表达,未形成新作品,不享受著作权保护。[1]鉴于点校本有大量的智力劳动投入,法院认为它是一种应  相似文献   

6.
在出版实践中,作者通常用“编、编著、著、编译、译”来标示自己作品的创作程度。笔者认为,标示创作程度对于避免引起著作权纠纷固然很重要,但简单地用标示创作程度来解决著作权问题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一种被动办法。彻底解决著作权问题应该在资料源头上下功夫。1 有关著作权的两个基本概念  (1)著作权的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这句话的核心问题是作品的认定,也就是什么是作品。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明确指出:“著作权法所称作品,…  相似文献   

7.
正一、电视节目制作全流程版权管理体系的概念和必要性(一)基本概念1.版权版权即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当这种智力劳动成果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文学、艺术、科学作品时,其作者享有该作品的版权。我国著作权法在第三条和第十条中明确规定了作品范围和著作权内容。同时,传播者在传播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创造性劳动也受著作权法保护,即享有邻接  相似文献   

8.
编辑加工行为凝集了编辑者的创造和劳动,其中并不乏具有独创性的部分,因此,有必要承认编辑者享有作品的汇编权和作品的共有著作权。鉴于多数编辑作品的单位归属性和编辑加工行为的举证困难性,有必要通过编辑者与作者签署书面协议的方式,明确编辑者权益与作者著作权的界限,以实现编辑者和作者利益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9.
古籍整理作品的著作权是古籍出版者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正在进行的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再度引起业内人士对此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业内人士围绕与古籍整理作品相关的修改草案第13条进行讨论,该条规定,"以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等方式利用已有作品而产生的新作品为演绎作品,其著作权由演绎者享有.使用演绎作品应当取得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业内人士认为,应当明确古籍整理作品的著作权,加大古籍整理作品著作权的保护力度,建议在《著作权法》修改草案条款中增加注释权、整理权.那么,古籍整理是一种什么作品,是否应当赋予古籍整理者"注释权""整理权",如何加强对古籍整理作品的著作权保护?笔者就此阐述一些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0.
著作权问答     
著作权问答国家版权局王自强问:汇编类图书中有大段大段的摘录材料,发生著作权纠纷时应如何处理?答:回答这一问题,应先对"汇编类"作一说明,汇编类作为种类概念一般包括汇编和编著两种情况。所谓汇编是指将若干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断汇集编排成一部作品,而编著则是指...  相似文献   

11.
李峰 《编辑学刊》2013,(1):29-33
目前《著作权法》修改正在进行之中,各种问题争论非常热烈,但是主编作品问题并没有在颁布的《著作权法》草案涉及之列.主编作品是比较具有我国特色的一种作品创作的方式,但是在《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中并没有主编作品的相关规定,许多涉及主编作品的纠纷由此而产生,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主编作品的著作权原始归属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2.
<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所规定的"报刊转载、摘编法定许可"被认为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著作权法律制度,其赋予了作者享有的"保留权",即作者可以通过发布声明,禁止其他报刊对其已经发表的作品的转载、摘编.然而,自1990年<著作权法>实施以来,对该制度的争议就从来没有间断,核心问题是作品在法定许可的机制下得以广泛传播的同时,立法的另外一个初衷--"作者获得更大经济利益"的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其中,报刊社置作者依法享有的保留权于不顾,违反法定规则对作品随意地,甚至肆无忌惮地转载、摘编行为更是受到诘问,并引发了相关的纠纷和诉讼.  相似文献   

13.
文章按照选题策划、审读加工、物化与营销等三大出版流程,逐一阐释了思想与表达、著作权主体、修改权、剽窃、版式设计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出版合同等一系列与出版工作密切相关的著作权问题。文章认为,出版者所享有的邻接权依存于著作权人所享有的著作权,对著作权的维护既是出版人的义务,也是出版人的利益所在。  相似文献   

14.
赵强 《当代传播》2001,(3):43-4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的规定,著作权包括这样几种人身权和财产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这五种权利只是狭义著作权的内容,广义上的著作权还应该包括作品传播者的权利。在网络空间,著作权人理所当然享有著作权法规定的相关权利,但是由于传播形式的变化,行使这些权利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而现有著作权法在对网络作品著作权人权利实施保护时,实践中又存在着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使传播者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窘境,并由此引发了一些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站是否有法定许可的转载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围绕新闻作品著作权问题的纠纷展出不穷,一些新闻作品的著作权主体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与侵权人进行了长期艰难的诉讼。这种情况至少说明,新闻作品著作权受侵害现象目前依然比较严重,而越来越多的新闻作品著作权主体已经开始主动地寻求法律对自己创作的新闻作品的保护。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由于我国的《新闻法》尚未颁布,而《著作权祛》中对新闻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也没有作出专门的规定,所以,目前我国新闻作品著作权主体权利的法律保护还欠有力。有鉴于此,我们觉得必须对新闻作品著作权主体的权利进行深入研究,以为我国以后…  相似文献   

16.
音像版权是关于音像作品的知识产权,属于版权(或称著作权)当中的一种。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著作权包括一系列人身权和财产权,如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以及其它权利。其中摄制权就是以摄制电影或者以类似摄制  相似文献   

17.
如何使用外国作品的著作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10月15日、30日,我国正式加入了《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三款的规定,我国根据这两个国际著作权公约保护公约成员国作品的著作权。换言之,我国再也不能随便地、无偿地使用公约成员国的作品了。那么,我们使用和公约有关的外国作品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我国著作权法与两个国际薯作权公约我国的著作权法是根据我国实情,吸取世界各国著作权立法经验,按照体现于《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著作权保护普通原则制订的。所以,从总体看,我国著作权法与《伯尔尼公约》  相似文献   

18.
E-BOOK版权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作品数字化发表中的版权电子图书E-book作为一种新型图书,其实质是将著作权人作品数字化,并提供给阅读者下载、浏览等,依据数字化作品首先发表权情况可将电子图书分为两类:1.将传统媒体已发表过的作品进行数字化后作为电子图书。目前关于这类数字化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权问题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数字化作品实际是用一种语言方式将数字化前的作品翻译而来,两者在信息量和表现形式上均有了本质的区别,因此数字化作品也具有独创性,享有新的版权保护,其著作权不再属于原作者而属于网络信息传播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数字化转换属于复…  相似文献   

19.
张今 《出版参考》2012,(21):12-13
正古籍整理作品的著作权是古籍出版者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正在进行的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再度引起业内人士对此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业内人士围绕与古籍整理作品相关的修改草案第13条进行讨论,该条规定,"以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等方式利用已有作品而产生的新作品为演绎作品,其著作权由演绎者享有。使用演绎作品应当取得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业内人士认为,应当明确古籍整理作品的著作权,加大古籍整理作品著作权的保护力度,建议在《著作权法》修改草案条款中增加注释权、整理  相似文献   

20.
一、著作权的法律特征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法律赋予作者因创作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而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所依据的前提是:一个人的任何财产都不如脑力劳动的产品那样为他自己所特有。著作权是从法律上肯定作者对其作品所拥有的所有权。著作权人有权得到保护,使其作品不为他人所擅自使用,并有权分享社会因使用其作品所得的任何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