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用生态批评(ecocriticism)理论、通过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的方法,从全新的视角对库柏的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主人公鹰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认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鹰眼并不像人们描述的是勇敢善良、单纯质朴、见义勇为、自然道德法则化身的英雄人物,而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坚持者,他对自然、对人都有征服的欲望,旨在使鹰眼的形象更加清晰、准确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对鹰眼这个形象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运用生态批评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全新的视角对库柏的作品《最后的莫希干人》中的生态思想进行了细致地分析,认为《最后的莫希干人》中充分体现了欲望膨胀不但导致人类疯狂地掠夺自然,并且欲望膨胀造成人类互相残杀、扼杀人的美好天性和生态整体观两种突出的生态文学思想。旨在通过阅读文学经典,利用文学的教育功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主义视整个世界为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和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美国诗人威廉·斯塔福德是美国诗坛的的重要代表之一。本文从生态主义视角分析他的生活背景和作品《穿过黑暗旅行》,指出他的诗歌关注资本主义文明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传递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融为一体才是"生存的好方式"。  相似文献   

5.
唐娟 《现代语文》2007,(8):69-70
在库珀的《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中,库珀塑造了一个完美的白人男性形象——鹰眼,然而在表面的“白人神话”之下,鹰眼身上却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本文从库珀对他形象的塑造过程入手,分析库珀潜层文本所遮蔽的殖民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6.
钟盈 《英语广场》2020,(26):26-28
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海明威的多部作品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深刻的生态主义思想,即人类只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与万物休戚相关,相互依存,因此人类要懂得爱护自然,敬畏生命,努力维护生态系统,不能滥用资源,更不能用征服自然的方式来实现自我。本文主要通过《老人与海》和《大双心河》两部作品分析海明威的生态批评观。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热爱大自然,这集中表现在他的荒野小说《去吧,摩西》中的三篇作品《古老的部落》、《熊》、《三角洲之秋》即所谓的“大森林三部曲”,《去吧,摩西》常常被看做是关于荒野和环境问题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小说之一。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解读这一文本,以期找出福克纳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以及找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正确方式。  相似文献   

8.
桂永才 《海外英语》2020,(7):180-181,189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作品饱含鲜明的生态批评思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从女性主义批评、形式批评、神话原型批评、心理分析批评等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以他的著名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捕蝶者》《魔法师》为例,深入挖掘小说中蕴含的大量的生态思想,揭示约翰·福尔斯的生态批评旨归:倡导人们弃以自然的征服者到自然的保护者,弃以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启发人们要处理好自己与自然、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才能摆脱生态危机,实现人和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生态批评角度对《老人与海》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详细地阐述了其文化根源,其次分别就生态批评主义对人类精神生态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探究,从中揭示了深刻的生态批评主义思想、揭示了人征服自然的严重后果。因此呼吁人类回归到大自然当中,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0.
林艺婷 《英语广场》2020,(26):13-15
《瓦尔登湖》是梭罗对自己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记录,梭罗在书中通过对自然生物的描写,流露出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尊敬和热爱。生态批评主要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分析文学文本,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批评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并逐渐成为研究中外文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瓦尔登湖》中的“豆田”和“湖”两章节进行分析,探讨其中体现出来的自然意识。  相似文献   

11.
《非洲的青山》以既和谐又血腥的非洲大草原为场景,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一方面反映了海明威对自然的生态主义倾向。另一方面揭示了其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海明威在这部作品中流露出的对非洲草原的热爱仅仅是出于非洲草原能为他带来创作灵感与视觉享受。自然仅被置于被欣赏、征服而不是被尊重的地位。本文即以生态批评为视角,解读海明威的对自然的生态主义情怀及其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观和贯穿其中的矛盾情感。  相似文献   

12.
刘婷婷 《文教资料》2007,(33):32-34
19世纪法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以丰富的生态思想内涵,被视为生态文学的经典之作。从新近崛起于英美文艺界的生态批评视角来审视这部作品,我们可以对作家的生活观、自然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等对现今社会仍有启示作用的生态观念有更深层的理性认识,并体味他流露在作品中的具有前瞻性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诸逢佳 《文教资料》2006,(14):30-31
《热爱生命》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创作的经典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一位不知名的淘金者在北国荒原跋涉时因受伤而被同伴抛弃,只能孤孤单单在危险的环境中苦苦挣扎,最后咬死了一条想要猎取他生命的病狼而终于获救。对该小说的评论,传统文学批评往往停留在赞颂主人公不屈意志的层面上,而对该作品的生态批评并不多见。“生态批评的对象绝不局限于生态文本,而是在重新阅读的基础上建构并努力传递一种生态批评的视角,一种生态批评的思维方式和阅读方式。……生态批评本身就应该是……生态主义阅读视角对经典作品的重构性创作。”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外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主题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在迈克尔·布莱克的小说《与狼共舞》中,作者以白人军官邓巴的视角,对美国边境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印第安人的生存状态做了细致的描绘,并赋予故事中几类人群及事物如印第安拉克塔苏族人(Lakota Sioux)、邓巴等某种象征寓意。作者以深度敏锐的眼光洞察到人类与自然的密切联系。邓巴、印第安土著居民和美国西部自然在西进运动中的相同的命运,体现了二者的共生关系;而白人骑兵对待自然则是截然相反的态度——无休无止的占有和破坏。本文拟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作家韩少功的个人体验提供了一个"返魅"的范例,他的跨文体作品《山南水北》描述了真实世界中一个不可思议的自然生态圈。韩少功不再以"从人到自然"的思维向度审视世界,他投身于山水之间,去静心体察自然的神力,从而能够心存诚恳、恢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发现"上帝"的在场,找到人生的落脚点。文章认为,自然的"魅性"从来就未曾消失,真正消失的是人感受自然、与自然相处的能力。真正迷失的不是自然的神力,而是人类的本心,是现代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这一点的标志性事物是现代都市。生态批评应该抛弃掉"人类中心还是自然中心"无休止的争论,开启政治性的批评维度。  相似文献   

16.
吴伟洲 《考试周刊》2011,(52):33-34
19世纪美国女作家朱厄特被誉为出色的乡土主义作家,但近年来,她的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意识逐渐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朱厄特的经典短篇小说《白苍鹭》。  相似文献   

17.
由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创作的《野性的呼唤》被称之为是有关狗题材作品中最好的一部。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狼孩》由于其蕴涵的生态思想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两部小说都涉及人类和自然及动物的关系。本文从生态主义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的主题和意象,旨在表明东西方作家虽然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着相似的生态关怀。  相似文献   

18.
国内有关劳伦斯的中篇小说《牧师的女儿》的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笔者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小说进行全新的解读,结论是: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失衡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束缚和压抑了人的自然本性,人只有亲近自然,成为自然的人,才能可能重建人的精神家园。藉此挖掘小说中所体现的劳伦斯的生态思想,为读者了解或重新认识该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珀西·比希·雪莱的作品充溢着对自然的热爱,蕴藏着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憧憬,契合了当今生态主义思想。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雪莱自然抒情诗,促使人们对自身的生存处境进行反思,而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改变这种局面的一种方式,这也是雪莱诗歌当中所倡导的一种理念。  相似文献   

20.
生态批评紧密联系着人、自然以及艺术、批评三者。为了进一步研究薇拉·凯瑟作品的生态内涵,分析其代表作《我的安东妮亚》中蕴含的生态批评三个层面: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和审美领域的生态诗学原则、对艺术创作领域中人的主体性问题的反思。结果表明,薇拉·凯瑟的生态思想和精神在文学创作、审美以及哲学层面均有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