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在中学高三语文课本中,峻青写的《秋色赋》和该文首段中引用欧阳修的《秋声赋》两文,从两文题目的表面看,结构相同,字数一样,仅是“色”、“声”一字之差。它们是否属于同一文体呢?从平时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在中学语文课里这类问题涉及不少。“赋”字所涉及的语句也屡见不鲜,而其义各有所指。在学生最先学《诗经》时,即碰到“风、雅、颂”和“比、兴、赋”。此处后者的“赋”并不指文体,而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在初一一册语文中,毛泽东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看书看名,看报看题”,“题好一半文”。文章的题目就像人的眼睛那样引人注目,有一双美丽动人的眼睛,会为青年男女平添几分潇洒;有一个恰当形象的标题,文章就犹如画龙点睛,熠熠生辉,活灵活气。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题目都是取得很好的,如《大自然的语  相似文献   

3.
1.《语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语新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教科书相配套的语课外读物?语能力的基础与核心是读写能力,而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读写能力就必须扩大阅读,增加积累。读本是泛读教材,培养阅读能力既要精读也需泛读。从内容编排看,《读本》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阅读部分结合能力培养目标和课本身的实际组织单元,基本上与课本的各个单元相对应,有利于教师指导阅读,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这对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大有益处。因此,《读本》与课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荷塘月色》中有两段引文。一是梁元帝肖绎《采莲赋》的节录;一是《西洲曲》中的四行诗句。新编语文课本删掉了《采莲赋》,其实大可不必。我认为,朱自清这两段引文既是谋篇布局的精心设置,又是抒情表意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内容上看,《采莲赋》是受民歌影响甚深的作品。南朝是新声、杂曲大量产生的时代,民歌俗曲又一次被上层阶级所采取传习.《采莲赋》所写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情、  相似文献   

5.
在《语教学之友》2004年第1期中,沈士军老师撰写的《关于(语读本)使用方法的几点看法》一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早读或午读时间来“集体朗读”《语读本》的好方法,令读颇受启发。但是读后细想,笔还是觉得学生的早读或午读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他们需要熟读或背诵语课本中的篇目。再说,《语读本》中所有的篇目也并不都适宜“集体朗读”,  相似文献   

6.
《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刊登的龚克昌同志的《(天子游猎赋)辩》*一文,通过四个方面的辩述,最后得出结论说,司马相如所作的“《天子游猎赋》并非萧统所说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它是《子虚赋》和《上林赋》以外的另一篇”,而这“另一篇”,按龚文的观点,就是目前所见到的载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被萧统在《文选》中误分为《子虚赋》和《上林赋》的那篇作品,从而认定《子虚赋》和《上林赋》当另有其文。至于这两篇赋究竟存于何处?作者说不清,只好估计存于《汉书·艺文志》所录相如二十九篇赋中。对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与龚克昌同志商榷。为行文方便起见,兹依龚文提出的四条理由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建东 《江苏教育》2008,(12):45-46
步入高年级,《牛津小学英语》课本的A部分对话(语篇)及E部分(小课文)就变得较长,容量较大。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对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中心思想、段落之间的衔接等深层次的掌握,影响了语篇教学的实效。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多种语篇复述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历来对文赋的肇始是有争议的,无论是汉代的散体赋,还是唐始的新文赋,实际都可称为文体赋。但从句式、音韵、叙事方式、抒情色调之浓淡等方面看,二代所表现的赋风又是有所差异的。仅以司马相如《子虚》、《上林》、"四杰"中卢照邻《对蜀父老问》、骆宾王《钓矶应诘文》等篇来看,即可窥蠡两代盛世之不同世俗人情和作家个性之特点。  相似文献   

9.
众口烁金,积毁销骨1988年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琐忆》一文的注释,将其溯源于《史记·张仪列传》。其实此语在邹阳笔下就有,语见《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故偏昕生奸。独任成乱。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  相似文献   

10.
“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张俊卿“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不仅仅指语音正确,声音宏亮,重要的是通过朗读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在情感体验中,加强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如初中课本中的《春》、《听潮》、《最后一课》,高中课本中的《荷塘月色》、《缘》、《雄关赋》、...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想:《赤壁赋》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是千古美文,千古妙文。教者将本文当作一个心路历程的展示平台,带领学生走进黄州时候的苏东坡,看他如何在身处困境时突围出来的。通过赏析,体会古代文人的山水智慧和豁达胸襟,构建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欣赏古代赋体文的优美情势,以情怀为内涵,  相似文献   

12.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名篇,被选入中学语课本已有多年。其注释也在不断修正完善。现又被人教版课标本高中《语》(必修1)选入。然而.仍有三个通假字被课本误注,使学生如坠烟雾,直接妨碍了学生对意的正确理解与疏通,因此,很有必要提出来加以探讨。谬误之处,还望课本编与教学同仁指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教师们为了指导学生作文,在语文课本之外选编一些“范文”,让学生课外阅读,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近来有不少教师只重视“范文”,而轻视课本。他们往往略讲或不讲课文。以便腾出时间,讲授自己选编的“范文”,使学生读了可以“比葫芦画瓢”。这种现象以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毕业班为最严重。据我了解,有的学校,毕业班使用的语文课本里的文章,老师大多没有讲解。有一位教师说:“高中第五册语文课本20篇课文,只有《沁园春·雪》  相似文献   

14.
<正>《秋声赋》选在苏教版必修四"文以气为主"这个板块中,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看,是从文章体式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学习"赋"的特点,进而体会作者蕴藏在文章中的独特的个性和气质。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苏轼的《赤壁赋》,杜牧的《阿房宫赋》,特别是《阿房宫赋》是比较典型的赋体文,可以说学生对"赋"不陌生,但面对《秋声赋》的时候,学生又遇到了很多问题。我做了一个课前的学情调查,要求学生把读《秋声赋》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赋,这种古代文体,在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多次提到。第一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曾提到魏晋时向秀的《恩旧赋》;第二册,峻青的《秋色赋》中曾引用过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第三  相似文献   

16.
杨朔的散文选进中学统编语文课本的有《荔枝蜜》(初中第二册)、《茶花赋》(初中第三册),《泰山极顶》(初中第五册)和《海市》(高中第三册)计四篇。《海市》是最后的一篇,也就是说,学生在读《海市》之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教育》2005,(12):55-56
新学期到来,上海市六年级学生增加了一门新课程——拓展性课程《语综合学习》,课本中出现了一篇介绍上海方言的章《依晓得伐》。介绍上海方言的章进入中学课本,在本就被认为有沪语情结的上海引起了不少争论。  相似文献   

18.
一.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年龄究竟多大中等学校语文课本选有《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出自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二、第三回。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屡屡遇到学生提问:林黛玉  相似文献   

19.
清代以和宁《西藏赋》、徐松《新疆赋》等为代表的边疆舆地赋创作兴起。新疆独特的风光吸引了众多赋家的眼光,今人吴丰培辑有《新疆四赋》。就《天山赋》一文,从作者、内容、文学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正>20世纪80年代,我刚参加工作时,手拿语文课本不知所措,到处找参考资料,想学会怎样教语文。老前辈说,你找参考?咱西北有专业杂志啊,就叫《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语参》)。在学校阅览室,我看到了《中语参》,一翻开就有“同道”之感。你看这位王廉官老师教《菜园小记》,就会“沿乐寻趣,拎出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